“以‘城校共生’为特色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索取号:G0030306004-2023-0023 作者:许涛  发表时间:2023-10-25 
       近日,教育部批准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正式公布。同济大学钟志华院士领衔主持的项目——以“城校共生”为特色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和奖励工作是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有力抓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对全国教育人才培养和高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
1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针对教育链和创新链、产业链脱节的问题,同济大学以双创教育为抓手,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形成了以“城校共生”为特色的双创教育理念与模式。“城校共生”体现为以同济大学为主体,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载体,以科教产教融合为手段,培养具备“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相关理念与实践模式为全国高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范例,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制定了高校双创教育评价指标,引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通过狠抓落实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持续推动“一个机制,十大工程”,实现了同济大学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一个机制”是指重视顶层设计和管理机制创新,打造深度协同的工作机制。十大工程分别是:①研制创新创业教育标准,打造新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工程;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④建设国际校区和平台,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国际化工程;⑤重视全场景全时空育人,开展双创教育数字化工程;⑥促进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创新工程;⑦面向高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需求,重视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程;⑧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内涵与规律,支持双创教育研究工程;⑨重视双创教育政策,落实双创教育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工程;⑩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强调创业引领就业服务工程。“一个机制,十大工程”的深入实施确保了以“城校共生”为特色的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与成功。
       “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拆除了校区与园区、城区之间的“围墙”,形成了“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生态,实现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同时,通过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自发向有组织转型升级,形成了人才培养、成果转移、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协同管理与演化机制,并通过课程学习、实践创新、国际交流的贯通,形成了全要素、全过程双创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近年来,“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持续推动同济大学人才培养面向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得到显著提升: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赴全球一流高校深造,90%以上的本研毕业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就业,8%以上的本研学生毕业5年内创建了科技型企业。
2
       “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统筹校内外双创教育资源,打通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堵点,建立了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育人机制,激发了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活力。
       “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助力同济大学双创人才培养取得了卓越成绩,形成了科学先进、广泛认同的“多维融合、城校共生、全员协同”的双创教育生态,获得了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等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荣誉称号等荣誉,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引领型双创人才。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如何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双创教育生态、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双创育人机制”等三大教学问题,“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大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教育教学体系
       全要素深度融合。课程教学、实践创新、国际交流等要素融合,推动育人从知识学习走向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30多门双创通识课和300多门专创融合课程,夯实双创知识基础;通过华为等企业命题,“互联网+”等赛事活动,中国商飞等校企联培,“深空深海”等项目,提升双创实践能力;通过佛罗伦萨校区双创夏令营、中芬移动创新课堂等校内外、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全过程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全过程双创教育教学。开展中学生创新“苗圃计划”,贯通中学和大学教育。本科阶段,培养双创精神、意识和能力;硕士阶段,培养创造性提出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培养新兴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商业化能力;建设“同学堂”终身学习平台,支持校友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转化。如图2所示。
3
       二、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载体,营造“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生态
       创新驱动、知识外溢。依托同济大学,承接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和师生创业,在校区周边形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创意-创造-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全链条贯通、融合。联合行业产业导师,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和创业校友的《社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管理》《创新管理》《全球领导力》等国家级、市级和校级一流课程等,以及进阶式的“创业基础班-创业进阶班-创业企业CEO高级研修班”实训课程,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领导力,形成了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的经济高地,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能,助推“传统工业杨浦”转型“知识创新杨浦”。
       创业拉动、产业反哺。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成了资源集聚的高水平双创人才培养基地,将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实际需求、学术研发前沿进行无缝连接,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共同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及课程建设,带动全校专业重构、内容重塑、水平提升,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学术前沿及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显著提升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如图3所示。
4
       三、多元主体全面协同,完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创新多元协同机制。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协同园区和城区,建设校地企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和“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利用学校创新策源、学科支撑和知识外溢的优势,促进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区创新发展。利用城区和园区政策和资源优势,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共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
5
       创建双创育人指标。作为教育部双创教指委主任单位,组织制定双创教育标准,形成8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12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双创建议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实施指标导向的多维度双创教育及评价。形成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文化,推动全国双创教育质量提升。
       同济大学“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提出了“多维融合、城校共生、全员协同”的双创教育理念,营造了生机勃勃的双创生态
       对标国家对大学双创教育的要求,集成国内外高质量双创教育要素,实现了教学、实践、国际交流融合,校区、园区、城区联动,政产学研协同的双创教育,构建了以“城校共生”为特色的双创育人体系,丰富了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和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形成了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模式创新:打造了全要素、全过程的双创育人模式,优化了双创教育体系
       建成以“夯实共性基础,强化个性发展”为特色的“全覆盖、个性化、进阶式”本研贯通的双创教育体系。本科阶段,以“意识-知识-能力-实践”全要素、全过程的双创教育体系为核心,大一、大二聚焦双创意识培养和理论知识掌握,以课堂教学为主,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自信;大三、大四聚焦双创能力塑造和赛事实践,依托“城校共生”的双创要素和场景,提供双创实习实践机会。研究生阶段,着重提升前沿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硬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商业化能力,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拉动创新;针对双创素养强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验区,实施针对性、个性化培养。
       三、机制创新:创建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双创教育评价指标
       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调动地方、产业等多元主体的双创资源,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需求,形成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创新链,创建了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育人机制,为高水平双创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持。
       发挥教育部高校双创教指委引领作用,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组织制定了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了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实现了目标导向的多维度双创教育评价。高校双创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经过数十年建设,同济大学“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主要包括:
       一、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培养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前沿新兴科技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用“同济方案”和“同济智慧” 满足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重大需求。比如,“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师生奋战在相关科技创新的前沿,为月球“嫦娥”、火星“天问”等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重大战略的成功输送了数千名具有创新策源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木工程学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张天昊毕业当年即获得东京大学终身教职;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连续在第11、12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金奖(金奖率约1.6%);2021年超过502名毕业生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深造;师生团队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000篇,连续三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刊中有重要原创论文发表;年均获得各类专利超800项,2021年获批发明专利首次超1000项。
       创业人才在重大双创赛事中斩获大奖。已获得“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银奖37枚,位居全国高校奖牌榜前列。“互联网+”大赛获奖者舒强、王群龙、袁霄分别受到李克强总理和孙春兰副总理接见。2021年在首次设立的本科生赛道上获金奖2项;黄炳川荣获2021年“创新创业英才奖”(全国仅10人);2020年金奖获得者舒强同时荣获全国唯一的“最具商业价值奖”,其创业企业估值超过20亿。
       二、效益突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城校共生”的育人生态支撑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为世界级创意创新产业核心区和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2021年实现总产值564亿元,年均增速近12%。环同济周边集聚了3352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类企业,其中依托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办企业超过1000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实践场景;向环同济注入同济品牌,造就了一支对同济具有很强情感认同和信任关系的“同家军”和“济家军”。“城校共生”的育人生态建设获得全社会认可,推动全国其他高校发挥人力、智力和科技资源聚集地的作用,建立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营造高校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生态。
       三、引领性、示范性强,输出了双创教育同济模式和经验
       “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生态建设经验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经验,吸引了全国300多所高校主要领导或创新创业教育负责人前来学习。以“城校共生”的双创育人生态为案例,编制高校双创教育指标,指导全国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围绕“城校共生”的育人生态出版专著50余本,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和媒体文章1000余篇,多篇文章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并得到教育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成果采用批示。主办、承办全国双创教育会议、双创师资培训等近100场,培训全国双创师资超过10000人,传播了同济大学重塑双创教育体系的经验,引领了国内高校双创教育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