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交换和意义创造的创新创业
索取号:G0030306004-2023-0002 作者:许涛  发表时间:2023-10-25 
引言
      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支撑这一排名持续上升的核心引擎正是来自过去数年“科技、人才、创新”等“三个第一”的驱动作用。而成就“科技、人才、创新”的显然是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最壮观的景象之一:国务院及各部委以多种形式制定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百多份政策文件、声势浩大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大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一流课程评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成为撬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的杠杆。为什么如此重视并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理解创新创业?如何教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提供新视角、新洞察或新答案?作为“双创教育研究”系列思考之一,本文从时代特征、作为思想交易的创新和基于意义创造的创业浅谈并呈现本人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内容和侧重点。
一、时代特征
      随着数字化和工业4.0进程的加快加深,以及由Z世代所驱动的瞬息万变的新消费市场的崛起,尤其是全球政治格局变迁、逆全球化的出现、疫情的肆虐和俄乌战争的暴发,世界出现了新特征,原来的“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概念已不足以理解或概括当下或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场景。为描述这些新特征,“BANI”概念应时而生。“BANI”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词,即(1)Brittle(易碎的):一种虚假的堡垒,看似坚固,实则容易崩溃;(2)Anxious(焦虑的):焦虑所带来的“内卷”和“摆烂”,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3)Non-linear(非线性的):因果关系之间的脱节和不均衡,不再是“因为…所以…的关系”;(4)Incomprehensible(不可理解的):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元宇宙以及信息过载使人日趋难以理解所处的现实世界。这些词更加生动、真实地描绘了人们对当今世界的感受和想法,以及由此而被重塑的思维框架、被拓宽的认知边界。现实也正是如此,人工智能、5G和网络、传感器、脑机接口,元宇宙、3D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和生物科技等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日益颠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重塑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在此意义上,作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磨砺其创业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超越过去和当下的束缚,用创造未来的思想、信念和力量引导学生走出“躺平”、“内卷”和“摆烂”,并把最新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全球领先的创业理念与实践呈现在课堂内外,从灵魂、精神和行动上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意志。这一时代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概述:
      1.量子科技引领未来
      量子科技近年来突飞猛进,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范式转型的引领性力量。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加速发展量子科技及其应用,并因此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2018年10月,欧盟实施量子技术旗舰项目,各成员国和相关企业配套总经费超过40亿欧元;2021年5月,美国参议院专门委员会通过“无尽前沿法案”,计划到2025年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研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十多年前,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陆续部署一系列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这也是为何二十大报告提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原因之一,其中就特别提到了“量子信息”。
除了国家战略行为外,诸如苹果、谷歌、微软、IBM、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企业也积极投入量子科技开发和应用。比如,一部苹果手机包含了多个诺贝尔奖级量子科技创新与应用:半导体成像器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锂电池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巨磁阻效应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集成电路获得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分子在1953年和1974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导电聚合物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专家估计当下全球GDP的70%与量子科技相关。
我国企业在量子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绩:在成功挑战谷歌公司量子霸权/优势(quantum supremacy/advantage,国内外媒体有不同用词)的同时,在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仅次于美国,占比15%(本源量子、百度网讯、浪潮、腾讯科技、华为等15家公司),排名第二。而本源量子公司以234件量子发明专利和133件发明专利被引证数,在专利数量和被引证数量上均居全国第一,并进入全球前十。
1
      2.脑科学突破与脑机接口技术应用
      大脑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疆域。尽管平均重量只有1360克,占人体总重量的2%,但大约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是人体最大的“耗能大户”:脑所需要的能量也占人体需要总能量的20%、通过脑的血流量约占心脏输出量的1/6、耗氧量占人体总需要量的1/5。诺贝尔奖获得者Ramon Cajal曾说:“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仍将是一个谜”。一个世纪以来,脑科学获得了近20项诺贝尔奖。1880年创刊的《科学》(Science)在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14%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其中有18个属于脑科学领域,比如,成瘾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什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如何攻克老年性痴呆等。在大脑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已取得了卓越突破。神经元学说(1906)、神经元功能“突触”概念(193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机制(1936)、嗅觉系统的机理(2004)等获得诺贝尔奖的脑科学相关研究揭示了意识的本源,即人是如何思考的。在图灵奖领域,创建和推进人工智能(1969)、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1994)、概率论和因果推理(2011)、人工智能与深度神经网络(2018)等通用AI-机器如何思考正是在脑科学研究发现基础上产生的。
2
      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推动脑机接口的到来。正如埃隆·马斯克说:“脑机接口即将实现,可以修复任何大脑问题”。为此,马斯克于2016年创建了Neuralink公司,开发了脑机接口方面的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这些核心技术包括:线(Threads)——单根多触点柔性电极,一根线包含32个电极记录位点;神经外科机器人(Robots)——将Threads植入皮层的手术机器人,类似于缝纫机;芯片(Neuralink ASIC)——将记录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数模转换和脉冲检测(spike detection)的电子元件,代表技术为DJ Seo的N1传感器;算法(Algorithms)——脑机接口算法。
3
      国内脑机接口初创公司正奋起直追。比如,成立于2021年的脑虎科技致力于通过柔性脑机接口技术来保护及探索大脑。脑虎团队开发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可应用于临床重大脑疾病诊治和脑功能探索,成为解决渐冻症、高位截瘫、癫痫等重大脑疾病的重要手段。
      3.元宇宙概念炒作与产业支撑
      在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世界里,所有领域都将受到元宇宙的影响。所谓元宇宙可以理解为通过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和网络平台而创造一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我将元宇宙的技术基础总结为“ABCD”,即Algorithm(算法)、Blockchain(区块链)、Connectivity(连接)、Display(显示)。具体而言,元宇宙的实现取决于人工智能、3D图形引擎、AR、VR、XR、MR、可穿戴设备、感知交互、数字孪生、区块链、WEB3.0、5G、光学显微成像、Micro-OLED的发展。以上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初创企业正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然而,遗憾的是,纵观当下国内被热炒的元宇宙相关公司以及地方政府争先恐后举办的所谓元宇宙活动或相关产业行动方案还基本停留在概念炒作和滥用方面。
4
      4.知识与资本深度融合
      在知识与资本深度融合方面,截止2022年11月,A股市场四千八百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中,有4571位披露了最高学历信息,其中最高学历为博士的有549人,占比12.01%;最高学历为硕士的有2180人,占比47.69%;硕士博士比例高达59.7%。董事长学历高低和公司市值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学历越高,公司的平均市值也越大。创始人高学历的特点在科创板公司中更为明显,超六成科创板公司创始团队中有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四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
5
      众多领域技术创新的暴发、量子科技进步、脑科学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形成的叠加和涌现效应正在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型,并催生越来越多的以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创造者和创业者,人类历史正第一次见证到大规模创新者、创造者经济的崛起。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是否以及如何讲述并启发学生在时代背景下深入了解上述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质及其有效性。这也是本人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秉持的理念:立足未来,创造当下,而不是驻足当下,灌输已验证的商业模式。毕竟,只有卓越的创新才能创造颠覆性商业模式,而不是相反。
二、作为思想交易的创新
      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说:“原本会因为信奉的神不一样就互相厮杀的人们,一旦相遇在伦敦交易大厅,立刻变得文明起来”。孟德斯鸠也曾说:“每当人们温文有礼,你总能看到商业的身影,每当你看到商业的身影,人们总是温文有礼”。除此之外,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帕吉特教授在收集有关14世纪佛罗伦萨商业革命的数据时,发现随着对开信用证制度的出现,商业伙伴们逐渐对彼此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愿意给予更多的支持,自私自利的行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枯竭了。也就是说商业交易成为构建人类文明、完善人性的底层逻辑。
      如同商业,创新实则是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换。被誉为爱迪生之后最伟大的发明家、工匠精神第一人迪恩·卡门曾说:“我手上有一块黄金,你手上有一块手表,如果我们进行交换,那么,我拥有了手表,而你获得了黄金;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进行交换,那么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任正非曾说:“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他还说过:“创新就是从一杯咖啡中吸收宇宙能量”。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品之一,咖啡的发现和传播创造了大量传奇故事,尤其是18世纪,遍布伦敦的咖啡馆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思想交换的重要场所,被诗人描述为“健康的庇护所,节制的看护人,朴实的喜悦,文明的殿堂,免费的智慧学校”,并被认为是引爆人类灵感的助燃剂。因此,任正非要求公司高级科学家每年1/3-1/2时间到全世界的大学、技术论坛、学术会议上与全球各类大人物撞击思想,敢于勇于做“技术思想领袖”,而成本可能只是一杯咖啡。
6
      思想交换也包括个人的跨界学习与思考。比如,很多工程学上的僵局都是由根本不是工程师的人打破的。此外,思考问题的角度比智商更加重要,有创造性想法的人一般都具备跨界思维与能力。一般而言,那些拥有多元背景、跨界思维以及丰富个人经验的人,更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表明,当个体学会与无穷无尽的信息交流,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信息时,其创新速度会加快,并促进群体智慧和群体创新的形成。群体创新超过单纯的技术创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正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对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所起到的驱动作用。
三、基于意义创造的创业
      苹果公司早期的首席布道官(CEO, Chief Evangelist Officer)盖伊·川崎说到:“关于创业,我了解并认识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要让创业本身充满意义,而这是困难的。很多人创立公司的目的就是发大财,追随潮流。而对于我自己创立、投资、建立合作关系的两个公司,我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这些公司创立的初衷就是改变世界,而也正是这些公司最终真正地改变了世界。这些才是真正行进在成功之路上的公司”。
比如,“伸缩凳”创始人于2020年敏锐地意识到户外露营场景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商机,设计了拥有超强的稳定性、韧性和坚固度且耐高温的适用于露营的便携式伸缩凳,投放市场短短7个月即成为亚马逊爆款,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2022年上半年订单已超过10万个。同时,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可安装多种配件,比如,蓝牙音响、LED灯光、充电接口。此外,还特别加载了驱蚊和求助功能——凳子可以向天空发出一公里长的强光束,电量足够支撑光束发光一天时间。为解决用户噪音环境下的通话质量,松下公司开发了具备隔音功能的Mutalk产品。只要戴上该产品说话,声音就能小到别人听不见,从而帮助用户完成噪音环境下的沟通任务。再比如,戴森公司推出了能够净化空气的新概念耳机,帮助用户在空气质量不高的环境下享受音乐。这些产品体现了创业的意义,正如苹果掌门人蒂姆·库克曾经指出,成功不是实现一项产品功能,成功是学会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并最终在用户心中激发或创造意义感。
7
      历史上那些基业长青的伟大企业的创业实践也表明创业就是创造意义。比如,哈根达斯冰激凌所创造的“宠她”意义。自创立以来,哈根达斯就走出了独特的品牌定位,以“贵”为名。然而,“贵”字背后真正要传达的意义不是冰淇淋贵,而是告诉恋爱中的男子,是你爱的正在吃冰淇淋的人“贵”。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初创企业创始人本人及其赋予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不是靠逻辑计算和规划,而是取决于其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为消费者创造了怎样的意义,也就是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与消费者是否在精神和认知层面产生了充分的共鸣。
8
      遗憾的是,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几乎把所有时间花费在训练学生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分析或创新创业赛事介绍上,而忽略了创新和创业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也忽略了对创新流程和创业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是最具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优雅而缓慢的“静待花开”的过程,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受制于空洞的口号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运动”,不能受限于减缓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或改变生活环境等功用性目的,也不能脱离学科专业而“自行其是”,而应致力于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赋能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察、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的自由探索,以及道德勇气的养成——在喧嚣与分崩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付诸行动的胆识。简言之,学会思考和选择,拥有自由和信念,敢于行动和挑战,这应该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部分内容来自2022年11月25日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专题培训班以及2022年12月20日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联合举办的首期“科创导师工作坊”上的讲座内容。)
本文为2021年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创造力与创新创业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