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4年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索取号:G0030305001-2024-0005   发表时间:2024-12-25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同济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强国战略部署,锚定“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依托“思想引领育学风、学术交流促学风、典型标杆树学风、服务帮扶助学风、规范教育肃学风”五位一体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校学风建设新格局,为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学风指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任务之一,建设由科研管理部、党委(宣传处)、学生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文科办公室等关键职能部门组成的同济大学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构筑多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工作模式,为学校学风建设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指导保障。近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建设,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倡导学术自由,努力推进学术创新,大力弘扬学术道德,促进学校教育与学术事业的发展。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道德委员会及科技伦理委员会,分别负责学校学术道德的建设维护,学术争议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仲裁、评定及学校科技伦理事项的指导、规范、审查工作。2024年对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优化调整,广泛吸纳不同学科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本校专家学者,把握学校各领域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核心职责及对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围绕学校重大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智库作用,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与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学校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并发布《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同济学术〔2024〕1号),夯实我校学术治理制度保障,成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生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通过有组织地深入学、扎实改、精心建、对标评等工作,修订《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复核办法(试行)》和《同济大学关于提升学位论文质量的行动方案》等学位授予质量文件,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保障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发展;学生处与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图书馆等部门通力协作,开展学业调研、困难预警、诚信教育、考试摸排,推动学生学业问题尽早识别、个性化指导。健全学业预警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学业发展与指导体系,明确同济大学本科生学业警示工作要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聚焦诚信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为全面加强全校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校科协积极开展“讲诚信 崇道德 抓内涵 正学风”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系列专题活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围绕“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五方面介绍国家层面在科研诚信建设、学风作风建设方面的工作,同时向学校师生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术治理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推进情况;以“教育防范为主、惩戒处罚为辅”为指导思想,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生处积极开展我校学生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注重文化浸润,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精神培育、学术规范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对于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重大节(纪念)日等节点开展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术诚信、科学道德等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思想上端正学术研究的风气,从制度上保障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从环节上监督和引导学术研究的诚信过程,对接国际准则,切实履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同济大学研究生学科责任岗位、本科生专业责任岗位、本研课程责任岗位实施意见》的文件指导下,扎实推进各学院制定三类责任岗位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学术与行政联动,使学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科、专业、课程岗位责任主体更为明晰,落实更加到位、具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地支撑;同时,学校坚持将学风建设纳入导师日常培训和工作体系,从制度上加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和履职尽责的担当要求;文科办公室面向学术新锐计划文科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学术生涯启航的科研诚信教育,引导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养成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亲力躬行,厚积薄发,言之有物,特别是引导青年学者做学问须执着坚守,坐得住“冷板凳”,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四、强化典范引领,营造积极向上学风
  为强化榜样示范引领,营造尊师重教、崇尚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校科协积极对接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协同生命学院、计算机学院,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同济大学”系列大师讲座,邀请Jon Kleinberg 教授(美国三院院士)、Jeremy Nathans 教授(美国两院院士)面向我校师生作专题报告,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校科协联合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举办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第六讲,邀请天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孙笑涛教授为同济师生带来题为《从解方程谈起》的精彩学术报告,分享学术人生,启迪人生智慧;学校邀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高绍荣院士、全国模范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杨宗丽教授为新进教师作专题辅导报告,持续开展“榜样在身边”宣传教育,向广大教师分享育人实践体会,讲好师德故事;充分发挥同济高等讲堂引领作用,本年度举办多场与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相关的主题讲座,倡导严谨的学术态度,有效地传达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剖析学术研究过程中常见的学术诚信、学术规范问题,介绍学术论文引用规范的具体要求,避免因不适当引用不当而造成的学术不端问题,增强听众的学术素养和诚信意识;学生处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评选、五育班级创建,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研究生导学团队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优势,依托“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示范建设,聚焦战略前沿、核心科技、热点领域,举办“济·思”学术沙龙、“青蓝相济 强国有我”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等学术活动20余场,通过榜样引领,拓宽学生科研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志趣。
  五、打造学风品牌,传递同济精神
  同济大学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继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开展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后,于2023年入选高校原创文化精品舞台剧,该剧历时4年倾力打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舞台艺术表现艺术再现了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毕生心怀爱国报国赤诚、为国奋斗不息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其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形象。该剧先后公演三轮五场,直接观众超33万人次,曾入选上海市教委“名校大师剧创编巡演计划”以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四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等。2024年10月,同济大学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作为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汇演项目,走进山东理工大学连演三场,反响热烈,李国豪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科研道德、敢作敢为的勇气引导新时代青年向杰出前辈们学习的浪潮,同时也推动李国豪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生动展现了同济人投身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光辉历程。同时,也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传承弘扬李国豪等先辈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深入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担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贡献不竭的力量。
  六、组织全国科普日活动,助力全民科学普及

  同济大学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高校龙头作用,结合学校科研及人才优势,以提升科普阵地科普能力,打造示范性科普品牌,推动科普阵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锚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主题,协同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铁道与科普实践教育基地、深海科普基地、物理科学与工程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等众多科普基地,共同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打造同济大学“大科普”格局,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展现科技魅力,激发创新自信,涵育创新文化。2024年9-11月学校共举办活动近百场,围绕“海陆空”系列科普活动、人工智能前沿探索:AI与科普的深度对话、点亮科普之光:基础科学赋能未来探索等三大主题,为数千名来自校内外的参与者提供了亲身体验大学科研广阔天地与深厚底蕴的宝贵机会,进一步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探索精神。同时,也显著提升了社会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度与关注度,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济大学
2025年2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