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丰富大学生活、弘扬校园文化的大学生艺术团,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活跃大学生课余生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成长舞台。多年来,我们着眼于 “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 ”,坚持以较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为依托,以蓬勃开展的群众性艺术实践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寓教于美、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多年来,同济大学一直秉持的通识教育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公民责任感的激发为核心,将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为更好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一二课堂联动
为贯彻校党委对美育教育的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济大学积极促进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共在学生艺术团设置了十门公开课,分别是:民乐合奏、中阮演奏、二胡技法教学、中国竹笛(初级)、中国竹笛(中级)、中国竹笛演奏艺术(高级)、舞蹈表演、大学生舞蹈团排练、合唱基础训练、合唱排练。如此,艺术教育便可以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的建立,整合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艺术类课程,培养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促使其美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围绕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个人情操。
二、搭建艺术实践教育平台,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除此之外,校团委、艺术中心还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参与各种演出、在学校内部以及校际之间举办各类文艺比赛等,为广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音乐素养和才能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在艺术表演中充分领悟到内在情感的张力,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其对美的感知。同济大学学生艺术总团依托艺术节及校庆系列活动的舞台,2017年同济大学艺术节开幕式暨迎新晚会、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暨毕业晚会、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四大学生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校园主题路演活动等大型活动有序开展;在校外活动中艺术团共五支团队积极参与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军歌快闪活动、2017年上海学生新年音乐会、上海学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歌会活动等等。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团体协作的多面发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化艺术实践中强化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认同感,以及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因此,我们将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个性化发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了他们对美的认知水平,激发出求真向善的活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三、创造各类交流演出机会,积极传播校园艺术文化
艺术团及各艺术类社团本着以演出带动训练的目的,邀请各艺术专业的专家为同学们排练、讲课,组织各类团体走出去参加国际比赛和高水平文化交流演出,为热爱艺术的学生们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更开拓了在校大学生的视野。2017年,同济大学学生艺术总团共计285位同学累计参加校级及市级大型活动27场,参与人次逾千,上课及排练时长超过250小时,吸引观众超过20000人次。同济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园艺术文化普及和提高的两大基础上,注重学术的立体化呈现,通过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的实践,将艺术的柔性糅合到工科的理性之中,让每个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经受美感体验,通过艺术教化的手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精英、社会栋梁。
四、坚持推动艺术课程改革,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艺术所传递出的力量是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演员本身的呈现所赋予的,同时,艺术又是大学校园育人和教化的最便利的途径。同时,为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重要讲话的精神,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设计、编排符合当代大学生气质的艺术类课程,融入当下的时尚元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在艺术教育中尝试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请到校园,为全校学生进行艺术课堂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走近艺术、热爱艺术;此外,我们更是组建了一支以艺术团学生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假休息之余走出校园、走进偏远地区的校园进行艺术学科支教,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基层,为我国的美育教育普及工作贡献一份微薄力量。实践证明,通过整合资源,改革课程能够扩大校园艺术的普及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全的价值观,让我校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校园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其创造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生活化、教育生动化,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善、美的深入教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学习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各自特点,将美育教育继续完善、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下去,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