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6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索取号:G0030302005-2017-0001   发表时间:2017-10-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并于2015年9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2016年度,同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政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贯穿于思政工作和课堂内外,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陶冶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好地完成了同济大学设定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力争使百分之百的学生受到艺术教育,百分之十的学生参与系统的艺术实践,百分之一的学生达到某一门类的较高的专业艺术水平”的目标。

    一、明确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同济大学坚持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核心载体之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把“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植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

    同济大学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美育教学,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研究和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特点和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模式,强化和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高度,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深厚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艺术教育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

    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模式,努力破解艺术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运行、科学发展。

    1、以专业艺术教育为引领

    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平台的建立,在全面建设学校艺术环境的过程中,整合现有的专业艺术教育资源,通过形式丰富的艺术类课程和实践型艺术活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能力,促使其美学修养与专业知识融合,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一方面,开展鉴赏能力教育,整合、提升现有艺术类课程,改变以艺术技巧为要点的传统艺术课程,提高现有艺术类理论课、史论课的质量,增加实践类、感受类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强调人文艺术精神。另一方面,开展审美体验教育,整合全校艺术资源,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跟进相关艺术空间和设备改造,拓展艺术通识教育形式,通过亲身参与合唱团、艺术工作坊、星期音乐会、舞台剧、课外参观与欣赏活动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以通识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

    同济大学不断积极促进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各个学院部门发挥所长,打造艺术教育通识精品课程。例如,学生艺术团设置了十门公开课,民乐合奏、中阮演奏、二胡技法教学、中国竹笛(初级)、中国竹笛(中级)、中国竹笛演奏艺术(高级)、舞蹈表演、大学生舞蹈团排练、合唱基础训练、合唱排练。例如,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音乐类、戏剧类、舞蹈类、美术欣赏类、古瓷鉴赏类、书法欣赏等,自2015年秋季开始至今,同济大学推出了核心通识课“星期音乐会”,由双教授领衔,化讲台为舞台,将音乐知识讲解与高水平现场演出结合,每周一次音乐会,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够欣赏到一流水平的音乐会,得到广大学生的高度好评,成为同济大学艺术教育的品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美术素描、摄影类、设计创意学院开设设计类、人文学院开设影视欣赏、艺术品鉴赏、电影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中国艺术类课程。这些艺术通识课大致分为三类:基本理论知识型课程、赏析类课程、入门实践类课程。

    以此为主要手段,面向全体师生,艺术教育依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平台,整合现有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艺术类课程,培养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促使其美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围绕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个人情操。

    3、以坚持推动艺术课程改革为重点

    同济大学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设计、编排符合当代大学生气质的艺术类课程,融入当下的时尚元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济大学在艺术教育中尝试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请到校园,为全校学生进行艺术课堂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走近艺术、热爱艺术;此外,艺术中心组建了一支以艺术团学生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假休息之余走出校园、走进偏远地区的校园进行艺术学科支教,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基层,为我国的美育教育普及工作贡献一份微薄力量。实践证明,通过整合资源,改革课程能够扩大校园艺术的普及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校园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其创造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生活化、教育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善、美的深入教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以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为重要载体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相互配合,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2016年,学校通过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庆系列工作、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工作,统筹相关学科、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等单位和组织,着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艺术教育平台。其中,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于2016年6月16日在同济大学首演,并分别在10月、12月在四川省、教育部做了汇报演出;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紧张筹备,已基本完成,拟于2017年同济大学110校庆期间上演。《江姐》《同舟共济》不仅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学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强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教育平台。

    同济大学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团体协作的多面发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文化艺术实践中强化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认同感,以及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个性化发展,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了他们对美的认知水平,激发出求真向善的活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5、以艺术教育全覆盖为核心目标

    同济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园艺术文化普及和提高的两大基础上,注重学术的立体化呈现,通过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的实践,将艺术的柔性糅合到工科的理性之中,让每个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经受美感体验,通过艺术教化的手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精英、社会栋梁。

    同济大学艺术团及各艺术类社团以演出带动训练,邀请各艺术专业的专家为同学们排练、讲课,组织各类团体走出去参加国际比赛和高水平文化交流演出,开拓了在校大学生的视野。2016年,同济大学共举办艺术节系列活动、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逾500场,做到了艺术教育全覆盖。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艺术教育保障机制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形成了由学校领导统筹,由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研工部、校工会、校团委、艺术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等为主要承担单位,各部门单位、各学院和各级学生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统筹安排学校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学校还成立了艺术中心,由各职能部门参与,挂靠校团委管理,保障经费投入到位、设备器材到位、场地场馆到位、人员保障到位、宣传落实到位,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同济大学将进一步按照全国思政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强化“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推进“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融合,促进“夯实基础”和“改革发展”相融合,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才、智力支持”相融合,继续提升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和教育广大同济师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奉献青春智慧和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