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8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索取号:G0030302005-2019-0001   发表时间:2019-01-02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努力构建人民满意的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格局。近年来,同济大学坚持围绕育人中心工作,加强艺术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校园工作氛围。同时,通过持续打造“同济出品”校园文化育人产品,形成了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系列短剧和原创歌曲等,创作了优秀作品、培育了优质项目、搭建了校园舞台、打造了文化品牌、形成了先进经验。

2018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保障落实,校园艺术教育工作在传承、传播、创新和服务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工作中传播了时代声音、弘扬了主旋律正能量,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彰显,实效显著。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推动艺术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1. 立足顶层设计,加强学校美育机制建设

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明确了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纲领和路径。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由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研工部、校工会、校团委、艺术中心、艺术与传媒学院等为主要承担单位,各部门单位、各学院和各级学生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重大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书记专题会、组委会会议、工作联席会等进行决策部署,围绕育人中心,服务工作大局。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方案系统改革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贯彻“宽口径、强专业、育栋梁”人才培养理念,以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基础课为主的“大通识”教育为支撑,并通过通识课向高年级拓展,专业课向低年级延伸,实现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平顺过渡。自2018级起,我校本科生通识选修课分类包括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社会发展与国际视野、科学探索与生命关怀四大模块,建设了核心通识课程、同济烙印课程、长青系列课程、交叉融通课程、校级精品通识课程体系。

2.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艺术师资整体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8年,进一步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作用,通过加强课程督导、加强思政建设、加强传帮带、加强校内平台展示、加强培训培养等渠道,稳步提升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聘用13位校外艺术专家(兼职教师)给校内学生上课,其中包括8位音乐专业教师,4位表演专业教师,1位广播电视专业教师,其中多名教师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交响乐团等业内知名企业和机构,丰富了专业师资力量。

3. 加强工作保障,筑牢艺术教育夯实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分别在第一、第二课堂列支专项艺术教育经费,全力保障专业艺术教育工作和普及性艺术教育的开展。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学校“双一流”及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立项建设包括《陶艺设计》《中国戏剧(戏曲)经典》《中国美学史》《中西艺术比较》《雕塑》等多门艺术类课程在内的精品类通识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校内优质艺术类通识课程资源。

保障艺术教育空间需求,筑牢艺术教育夯实基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大礼堂、一二九礼堂、济人楼报告厅及其排练厅等,保障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活跃。同时,建设有南校区“实验剧场”、嘉定校区惟新馆“小影院”。表演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教学实践场地集中于第三教学楼,共有共37间教室、排练厅、小音乐厅等,配备专业教学乐器约320万。为满足“德国音乐周”、歌剧《江姐》、舞台剧《同舟共济》等专项工作排演需求,从中法中心、综合楼提供了6间教室。基于嘉定校区惟新馆的三间天光画室、一间陶艺工作室、一间实验动画工作室,开设了多门全校公选课,提高嘉定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各级各类实验室、教室、设备都设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二.突出育人功能,不断深化一二课堂联动发展

1. 明确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贯穿于思政工作和课堂内外,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陶冶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稳步推进同济大学设定的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力争使百分之百的学生受到艺术教育,百分之十的学生参与系统的艺术实践,百分之一的学生达到某一门类的较高的专业艺术水平”的目标。

同济大学坚持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核心载体之一,努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美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把“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植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学,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特点和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模式,强化和完善教育保障机制,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高度,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深厚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 目标导向,统筹推进艺术教育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

以专业艺术教育为引领。同济大学注重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强化校史校训校歌、同济历史故事等校本教材的育人功能,激励师生同心砥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和同济精神,从而不断丰富美育的形式和载体,取得了一定成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纪实节目创作》《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调查采访,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感受国家发展建设成就,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创作积极向上的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热情和团队意识,进行立德树人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研组和管弦研组都运用课程链的方式,将声乐的《独唱》《重唱》《合唱》《声乐艺术指导》《声乐教学研讨》《实践演出》等课程,以及将管弦的《器乐独奏》《器乐艺术指导》《器乐研讨》《室内乐演奏》《乐队排练》等课程串联起来。表演专业在《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段训练》《影视表演》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将专业艺术创作实践作为教育的载体延伸到专业课堂之外,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将原创作品创作的艺术需求、学校公选课程教改发展需求、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求这三大需求结合起来,尝试变专业讲堂为创作“工作坊”,以“工作坊”伴随立德树人教育,强化在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项目的合作意识,借助参与式教学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通识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围绕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改变以艺术技巧为要点的传统艺术课程,提高现有艺术类理论课、史论课的质量,增加实践类、感受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强调人文艺术精神。整合全校艺术资源,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跟进相关艺术空间和设备改造,拓展艺术通识教育形式,通过亲身参与合唱团、工作坊、周末音乐会、课外参观与欣赏活动等实际的体会,培养学生对美学的追求。2018年,同济大学开设民乐合奏、舞蹈表演、美术欣赏、影视欣赏、艺术品鉴等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累计235门,其中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25门,任意性选修课程210门,选课人数达6529人。例如,自2015年起创设的全校公共乐识选修课《星期音乐会》,可供全校逾千名学生进行选修,于2017年起开始覆盖两个校区。截至20181130日,《星期音乐会》系列总计进行119讲,2018年度已进行27讲,邀请国内外知名演奏家为全校师生进行高品质乐曲演绎,营造学校音乐熏陶培养浓厚氛围。通过加强通识艺术教育手段的全面提升,培养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促使其美学与专业知识融合,围绕鉴赏能力教育和审美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个人情操。

以坚持推动艺术课程改革为重点。同济大学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设计、编排符合当代大学生气质的艺术类课程,融入当下的时尚元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济大学在艺术教育中尝试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教育家请到校园,为全校学生进行艺术课堂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走近艺术、热爱艺术;此外,艺术中心组建了一支以艺术团学生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假休息之余走出校园、走进偏远地区的校园进行艺术学科支教,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基层,为我国的美育教育普及工作贡献一份微薄力量。实践证明,通过整合资源,改革课程能够扩大校园艺术的普及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校园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其创造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生活化、教育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真、善、美的深入教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以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为重要载体。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相互配合,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2018年,学校通过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庆系列工作、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工作,统筹相关学科、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等单位和组织,着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艺术教育阵地。其中, 5月首次申报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同济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成果展示周(其中包含舞台剧《同舟共济》、歌剧《江姐》、音乐与表演系“师生音乐会”及音乐理论讲座《解构越深入,结构越宏大》)系列演出得到专家一致好评。同济大学2018年艺术节自917日开幕以来,共举办28场校级大型活动,其中四平路校区22场,嘉定校区6场,包括话剧、歌剧、诗剧、戏曲、音乐会等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节开幕式暨“济梦新时代”迎新生文艺晚会、艺术节闭幕式暨《我和春天有个约会》SMG主持人新春歌会,以及201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引进9场演出,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精彩的舞台演绎,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辐射师生观众人群逾2万人次。高雅艺术进校园引进的中国歌剧舞剧院、西班牙塞维利亚弗拉明戈舞蹈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民族乐团等专业演出单位通过歌剧、弗拉明戈舞、话剧、轻音乐、民乐音乐会等表演形式为同济师生带来精彩的艺术盛宴。同时注重发挥对德交流优势,开展同济大学第四届德国音乐周、德国音乐会等,丰富校园高雅艺术舞台。演出活动在同济师生中弘扬了经典艺术,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昆艺术传承基地”“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等平台,持续开展京昆推广活动,编辑制作《京剧(口袋书)》《昆曲(口袋书)》,举办京昆示范讲座,开办京昆教唱公开课,举办高校京昆普及教育研讨会,组织举办“上海高校京昆青春汇演”“京剧走向青年20周年—上海高校青年爱好者汇演”等。进一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举办“我与戏曲有约”活动,邀请上海京剧院、昆剧团、越剧团等专业团体进校演出,邀请王瑜、谷好好等名家进校演讲。20185月初,学校贯彻“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京剧艺术的国际传播,与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SMG)合作主办了“京剧走进意大利佛罗伦萨”公益文化系列活动,受到当地师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2018年,我校京昆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京昆艺术教育推广活动获评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基地学生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京剧演唱研讨会两个一等奖,同济大学获得最佳组织奖等。

以艺术教育全覆盖为核心目标。同济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园艺术文化普及和提高的两大基础上,注重艺术教育的立体化呈现,通过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的实践,将艺术的柔性与理工科的理性有机融合,让每个参与者直接或间接地经受美感体验,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行业精英。同济大学艺术团及各艺术类社团以演出带动训练,邀请各艺术专业的专家为同学们排练、讲课,组织各类团体走出去参加国际比赛和高水平文化交流演出,开拓了在校大学生的视野。2018年,美育普及工作重点向嘉定校区倾斜,开展钢琴、剪纸、绘画等课程;同济大学各有关部门、学生组织组织各类艺术教育课程、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逾4000/场次,基本做到了艺术教育全覆盖。

三.打造“同济出品”,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品牌影响力

1. 打造“同济大学红色艺术教育周”,让广大师生在红色文化中荡涤赤子之心,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围绕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创造性打造“同济大学红色艺术教育周”品牌项目,于11月在校园上演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追寻》、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浦江启航 燎原井冈”红色音乐会共计5场,覆盖青年师生1万余人次,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追寻》描述了辉煌感人的峥嵘史诗,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表现了革命志士不屈的精神,《浦江启航燎原井冈》红色音乐会,用熟悉而动听的旋律将观众带入那艰苦抗争岁月的回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为我校1944级校友。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已先后在校内并赴教育部、四川成都、宜宾、江西井冈山、上海理工大学等地演出14场,观演观众近3万人次,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红色艺术教育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用创新形式激发当代高校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爱国、爱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通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剧目,坚定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开拓创编并演绎富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原创剧目,不断传承同济大学百余年铭心入骨的红色血脉,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育特色人才,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与使命。

2. 完善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让广大师生在明史中明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爱国荣校

风雨同舟,百年回顾。同济大学大型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于2017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首演。该剧由序幕共渡无嫌医工栋梁”“内迁流离”“李庄浓情”“报国泣血”“风云际会”“驱散黑暗”“情牵同舟”“最美风景”“责任永恒等九个场景片段及终章奇迹闪光组成,历时两个多小时,全景式讲述了同济建校、内迁、抗战、李庄办学,建国后院系调整、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及展望同济未来的这段可歌可泣的同济110年历史,展现了同舟共济赋予每个同济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支柱。

2018年,《同舟共济》的片段之一《从军志愿书》在每三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在艺术表演类戏剧组(专业组)比赛中,经与多个专业戏剧类院校同台竞技、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同时,导演组进一步对部分篇章进行了精益求精的完善。《同舟共济》接连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暨同济大学建校111周年庆祝系列活动、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进行献演,逾5000人次观看了相关演出,通由剧目的生动演绎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济精神的传承。201810月我校组织专业拍摄团队就《同舟共济》剧目进行影视化摄制,将通过影视化作品呈现扩大辐射和影响力。

3. 推进“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让广大师生在创造中融入、在创新中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艺术

学校全力支持、积极谋划、大力推广高水平大型校园原创文化产品的组织、设计和实施。2018年,111周年校庆期间,原创李国豪大师剧片段首次登台,《狂风大浪》以钱塘江大桥建造始末为主线,通过对青年李国豪实习期间的护桥行动及茅以升忍痛炸桥等典型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一代桥梁工程师的人格尊严与时代担当,原创音乐作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曲歌颂了同济人心怀天下、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满怀豪情,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共鸣。目前,同济大学李国豪大师剧已正式立项、正式建组,标志着大师剧创编工作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计划于2019年年底基本完成创编和排演工作,在校内实施首演。

同时,学校为校园原创性校园文化和艺术活动创造了百花齐放、积极活跃的校园氛围。学校艺术中心、学生艺术总团指导学生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主持人团通过创编新民乐、原创合唱作品、舞蹈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朗诵作品,学生会组织开展校园原创歌曲征集及展映活动,并在校园大型文化艺术舞台(如迎新晚会、校庆晚会等)进行展演;开展传统文化节和读书文化节活动,鼓励原创性文化作品。校团委社团管理部每年向原创音乐人协会、星空演绎社、街舞协会C4Family、东篱剧社等开展专项扶持计划,支持原创校园作品,并创造机会将学生原创作品搬上校园舞台,扩大原创文化作品的影响力。

4. 依托同济大学“闻学堂”,让广大师生在闻学中悟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济大学历来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闻学堂就是其中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力求以此为依托,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艺术、美学、人文素养,成为同济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张“名片”。

一方面是从环境布置和功能拓展两方面着力,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是在空间设计及环境布置上,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献阅览、展示、研讨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二是注重功能拓展,更好发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平台的效用。先后开辟了“闻学讲堂”、“闻学展堂”、“闻学课堂”、“闻学知行堂”、“闻学雅集堂”等活动平台,立体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满足广大师生多角度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多层次立体化运作,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知力。通过举办闻学讲堂、闻学展堂、闻学课堂、闻学知行堂、闻学雅集堂等多层次系列活动,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知力、践行力。最后是注重校内外资源共享,多维展现闻学堂文化魅力。上海京剧团、上海昆曲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西泠印社、上海市书法协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社会知名团体、机构,先后走进“闻学堂”开展文化活动。闻学堂多元化的活动和立体丰富的内容,也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凤凰网、青年报、教育人生网、茶多网、四川作家网等媒体对于其讲座、展览等信息进行了多次转载和报道。

 

下一步,同济大学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强化“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推进“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融合,促进“夯实基础”和“改革发展”相融合,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才、智力支持”相融合,继续提升同济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和教育广大同济师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奉献同济智慧和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