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校工作报告(2021年1月22日) |
索取号:G0030105005-2021-0001 发表时间:2021-03-01 |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2020年的工作情况和2021年的主要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校办学基本规律,按照同济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方略和建设目标,深度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贯彻始终的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全国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各项建设任务,学校党委、1个学院党委、2个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创新引领的“双一流”建设瞄准新目标。全面实现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1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35个学科上榜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9个学科上榜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8个学科上榜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QS和U.S.NEWS等主流排行榜上排名稳步提升。 ——以德为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呈现新局面。新生院建设成效明显,2019级学生第一学期平均绩点超过同期2018级学生, “五育”培养方案取得90分以上的学生超8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构建同济特色“金专”“金课”培养体系,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捧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 ——面向前沿的基础研究登上新高峰。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0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获批2个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实现我校零的突破。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科研基地开工建设,人工智能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获批,军民融合专用人才计划实现“零”的突破。 第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学校工作迈上新台阶 紧紧围绕“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全力提升党建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大学治理创新,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全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迈上新台阶。 强化阵地意识,严格疫情防控。编制“十四五”规划,擘画战略蓝图。。学校成为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校,在新生院设立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第九个学堂——国豪学堂,持续推动“强基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压实人才培养责任,构筑学科、专业和课程三大责任岗位制度,夯实教学基层组织建设。2020完善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印发《科级以下管理岗校内招聘方案》《科级以下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分类业务培训,线上线下培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共计11场次,覆盖科级干部及优秀青年骨干1571人次。丰富学校用人方式,拓展专职科研人员等多类人员多样化用工机制。制定嘉定校区管理岗招聘倾斜政策,跨校区应聘在嘉定校区的管理人员在常态化管理竞聘、职务聘任等方面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嘉定校区管理岗招聘难的问题。 第六,创新国际办学模式,重构对外合作新体系 召开外事工作会议,深化“八有”内涵,拓展国际合作伙伴新网络,搭建科研共建共享新平台,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全球布局,国际教育资源汇聚能力显著提高,教学科研、师生结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强银校实质性合作,设立“同济大学-中国银行全球菁英奖学金”,重点鼓励和资助来自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国际学生来同济大学学习深造。 推进对外合作内涵建设,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统筹国际国内双循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推动全球卓越合作网络提升计划,优化对外开放整体布局,巩固对德合作优势特色,加强与美日等科技强国的合作,夯实与37个国际战略伙伴高校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扩大海外“朋友圈”。加强外事工作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激发基层院系主导和参与国际化的潜力与活力,优化国际化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优化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服务国际化的支撑体系,深化中德学院转型,推进中意学院改革。 加强引智工作,服务国际科教融合。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聘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博士为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中芬中心副主任苏雅默教授荣获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环境学院布鲁斯·瑞特曼教授荣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2.0项目。 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和港澳台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型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主场外交。各类人才培养交流项目持续开展,港澳台工作高质量推进,国际学生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基本稳定。 第七,狠抓管理服务作风,夯实支撑保障体系 强化作风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管理向服务转变,被动向主动转变、粗放向精细转变,办事向谋事转变,以优良作风、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综合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相关规章制度。继续开展专职组织员考核与定级工作,提升党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聚焦内涵提升,启动第二批“双带头人”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和第三批“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着力打造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提高的“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骨干队伍。进一步加大在高知识群体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 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升华同济培养特色。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加强“一区五品六中心”建设,推动“三全育人”实现新突破,形成同济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加固意识形态长城。强化“四责协同”,压实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责任,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学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网络育人作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教材建设、遴选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作用。 完善干部选任制度,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新一轮年轻干部调研。打造高质量培训教育模式,加强采购管理培训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干部监督闭环体系,严管和厚爱结合,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决做好巡察整改,持续改善机关作风。把作风巡察整改措施化为长效机制,营造积极进取、敢于担当、协同高效、团结奉献的机关工作氛围,不断提高服务效能。落实机关支部联系基层学院、学生社区制度。引导支部联合开展党建活动,营造团结协作的机关文化,增强机关凝聚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思政格局。实施师德师风“荣尚计划”,落实教师管理全过程的师德师风考核。规范荣誉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光耀计划”,激发高层次人才爱国报国热情。实施青年教师“攀登计划”,支持基层教师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完善大学文化格局,彰显文化育人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校史教育,把同济精神渗透到立德树人各环节中。召开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持续推进“同济荣誉堂”建设,继续举办“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在嘉定校区打造“文榷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地标,持续开展好送艺术进楼宇活动。 三、科学谋划深化内涵,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引领时代谋划新局,擘画未来战略蓝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完成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做到远期与近期结合、战略与战术结合、高度与落地结合、系统与局部结合、诉求与约束结合,擘画战略蓝图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引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同济特色通识教育体系,继续推进强基计划和大类培养,进一步深化本研贯通进阶式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具有同济特色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申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和同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贯彻形成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拟定《高峰学科建设方案》,制定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进一步完善“人员流动不调动、成果归属原单位、附加绩效再奖励”为原则的交叉研究的新评价体系,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形成健康良好的学科生态,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师资队伍能级。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大财政统筹,落细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增收优支高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房屋全额成本核算试点落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及创新创业中心、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嘉定校区工程教育及科创中心项目完成竣工。深化后勤综合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建设,进一步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拓展校外房屋整体租赁工作,为青年教师筹集房源。推进沪西校区医学片区建设,完成医学院搬迁工作。进一步提升嘉定校区服务、管理与保障工作水平。 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完成同济大学董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换届工作。健全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群团、民族、宗教政治引领,持续发挥离退休干部及关工委作用,不断优化校友组织治理体系,加强学校保密工作。 四、坚定不移从严治党,永葆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强化日常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关键少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高校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出击,精准监督。深化政治巡察,强化巡视整改,完成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一届任期内全覆盖巡察。 党风党纪永不放松,严格正风肃纪反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续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防止“低级红”“高级黑”,防止“四风”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继续发挥作风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判学校作风建设情况。运用好信访举报途径,加大对各类违反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问题的严肃查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我校乘势而上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年。2021年,要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构建同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同济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