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9年教代会工作报告 |
索取号:G0030105005-2020-0001 来源:校办 发表时间:2020-02-26 |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2019年的工作情况和2020年的主要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一部分: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效。遵循高校办学基本规律,按照同济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方略和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 一、年度亮点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主题主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主体责任以上率下,达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效果。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正式设立新生院,设立8大学堂,分别聘请8位名师担任院长,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构筑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积极性提升、入党积极性提升、学院工作主动性提升、教学管理模式提升。 ——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吕西林、徐祖信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斯潘诺斯(Pol D. Spanos)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69人次,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较2018年提升两个百分点。 ——学科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新增物理学、数学和免疫学等3个ESI学科;QS2019年全球学科排名中艺术与设计学科由全球第18名升至14名(亚洲第1名),建筑与建成环境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18名,土木工程学科软科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1,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IV高峰学科。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列入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获批建设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海底观测网开工建设。同时,同济智慧同济方案服务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和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攻克若干世界级技术难题。 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2019年初,在全面总结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判学校现阶段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形成学校2019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并在开学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安排。现将各项工作主要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一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学校领导班子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师生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形成52个问题清单,制定139项整改措施。截至春节前完成或基本完成132项,需长期坚持7项。同时各部门优化工作流程,让师生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致敬伟大祖国。举办同济大学服务新中国建设70年主题展、“同济人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专题展、“歌唱祖国”全校师生合唱比赛及主题歌会、“手书中国”新媒体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光辉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激发广大师生爱国之情,强化爱国之志。 制订《中层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若干规定》等,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守土有责促发展、全情投入重大局、严肃作风明奖惩等四个方面对中层领导干部提要求、压担子,广大干部的精神面貌、担当精神都取得了大幅的提升。 层层对标争先,纵深推进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土木工程学院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八党支部、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动对接谋划,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定点扶贫责任书各项指标任务。继续举办同济大学新年慈善音乐会,所筹善款全部注入云龙发展基金,以支持云龙县的长远发展。截至2019年底,云龙县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67%降至1.35%。“对接产业促进就业——同济大学助力云南省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入选2019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第二、优化学科布局,协同推进学科内涵发展 进一步完善学科规划,优化学科布局。构建并推进“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生态系统,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全面梳理和总结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进展,完成一流学科中期自评工作,评估组专家评价学校“双一流”建设“标志性成果突出,建设成效显著,目标达成度高”。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立项,高峰学科建设总数达到11个。扎实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筹备工作,对45个一级学科进行调研,形成《学科调研报告》。 促进学科交叉,谋划新兴学科,拓展前沿领域,进行超前布局。加大对学科交叉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积极研究探索促进学科交叉的有效办法,推动理工医文的交叉融合,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和发展现有学科内涵。 以“人工智能+”赋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利用跨校协同优势,深化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上海市的人工智能拔尖实验班、共享国际合作资源等形式,形成研究合力,实现人才的同城协同培养、课程的开放共享等。开展校内多学科协同,探索建立了动态的交叉研究平台机制,成立了一批交叉研究所,以“人工智能+”理念赋能传统学科。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全国35所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的高校之一,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研究生,首批招生110人分布在10个学院中,为学科交叉提供重要支撑。 学位点和专业建设进展良好。一级学科由47个调至45个,增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二级博士点,申请获批电子信息等7个工程类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第三、创新培养模式,造就面向未来一流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责任体系,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院系试点工作,确定首批15个试点学院和8个试点项目。全面推行学生社区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210名教授学者进驻学生社区。 改革招生工作,持续提高生源质量。校领导、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积极进中学宣讲,全年招生宣讲会640余场。27省区理科生源和7省区文科生源排名全国前10,创历史新高。研究生生源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获批科研经费博士招生试点工作,改革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法,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倾斜。 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面向未来一流人才。推动打造一批同济优势学科课程思政在线“金课”课程,新增2个课程思政示范建设专业。稳步推进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具有鲜明同济特色的“金课”体系,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坚持和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通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开设同济通识大讲堂。构建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机制,立项建设交叉课程82门。完善基于培养全过程管理、刚柔并济的研究生分流与退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位列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第八位,居上海高校首位。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获金银奖各2个,并列全国第五。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3项,位列全国第一。 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升级,全面启动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2.0项目研究工作。牵头成立“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并承担联盟秘书处工作,全国共365所高校加入。 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2020年QS世界大学就业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八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2%,152名学生入选选调生,年度增幅20.63%。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705名毕业生赴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继续深造,占升学总人数的28.07%,本科生升学率57.71%;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就业的比例近70%;2019届毕业博士生中超过60%进入高校、科研、医疗卫生等教育研究机构。 第四、强化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项,获批总经费排全国高校第八,杰青5人、优青12人,均并列全国第十位。 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基地平台的建设布局。新增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基地平台。积极培育申报“无人系统多体协同大设施”“多重灾害全息实验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积极谋划哲学社会学科发展,培育新时代高端智库。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比2018年增长56.5%。获批教育部、上海市文科类项目创历年最高。上海高校智库从1家增加至4家。文科科研合同和到款经费“双过亿”,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推动“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2019年,中心引进外籍院士、IEEE Fellow等高端专家10余名,全职聘任优秀青年学者30余名。由同济大学牵头的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科技重大专项正积极论证中。获批牵头筹建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教育部“十四五”培育项目评审,被列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进一步强化以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全链条管理和服务机制。2019年学校主持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参与3项;1人获何梁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人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获教育部奖4项,上海市科技奖23项(其中一等奖15项)。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三区联动”,2019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约460亿元。优化校办产业布局,推进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 第五、激发全员活力,构建一流人事人才体系 持续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以四个工程为抓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增强教师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郑时龄院士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李睿老师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常青院士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周怀阳教授获评“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对标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持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稳步推进2019年度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评聘工作。2019年同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校外申报人员数量充足,初步显现了长聘制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扎实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上规模、上质量。2019年获批新设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年共招收博士后236名,在站博士后数超500名,其中外籍博士后30名。13人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位居全国高校第七位;博士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 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制定并实施《同济大学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学校绩效工资结构,形成以贡献为导向的校内薪酬体系,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六、深化对外合作,有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 持续着力推动以“国际办学有品质,国际平台有特色,国际师生有规模,国际科研有地位,国际组织有任职,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期刊有文章,国际奖励有名次”为主要内涵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学校在2019年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中位列第六。 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形成同济大学新形势下“一体两翼加引擎”全球一体化国际合作新战略。 高层访问频繁,法国前总理,联合国副秘书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部长,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部长等国际政要相继来访,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中德学院成功转型,以“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理念开创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成立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等一批对标高水平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中德合作新平台,着力提升中德教育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力,进一步拓展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平台学院的改革积累经验。 进一步深化内涵,全方位提高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人文交流的质与量。全年共有4036名学生出境学习交流,国际学生录取总人数达4891人。聘任多位有全球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高层次外籍人才队伍建设已渐显成效。芒(Herbert A. Mang)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德勃雷(Bernard Debre)教授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卢克•塔尔维(Luc R. Taerw)教授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积极推进师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娄永琪教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李荣兴教授、赵生捷教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尤建新教授当选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院士,陈杰院士当选IFAC Fellow。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截至2019年,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GUPES)”已拥有覆盖全球各大洲的105个国家的820个大学成员。 第七、坚持正确导向,培育同济特色大学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学校入选上海市首批“文明校园”,并入围全国“文明校园”培育单位。 挖掘同济校史,加强同济文化研究,实施同济口述史专项,第一期完成30位老同志专访;制作和公开放映校史纪录电影《山河行过——抗战中的同济大学》;自编自导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大型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演出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和音乐会版歌剧《志丹,志丹》等,弘扬同济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校史的育人作用。 营造健康、宜居、乐学的校园文化氛围。继续建设“复兴古典书院”“闻学堂”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项目。选取四平路校区部分楼宇,进行楼宇“建筑可阅读”系统的文化提升与呈现。加强嘉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嘉定校区文化建设年,举办10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 改版升级学校中、英、德文网站。积极组织开展同济大学艺术活动,举办了60多场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展览、比赛和艺术类社团活动。 第八、主动服务师生,建设一流管理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管理保障体系,成功入选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流程再造、业务培训等,推动管理队伍理念、作风、面貌的全面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服务效率,建设现代化校园。结合学科未来发展需求,继续厘清校区功能定位,编制完成四平路校区控制性规划,谋划沪西校区医学学科具体规划,改善沪北校区基础设施,提升对嘉定校区师生的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认真做好十届四次教代会提案处理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主人翁精神,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继续实施“增收优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科研财务“放管服”改革,主动服务师生,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问题。优化采购流程,通过建设同济京东采购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内控整改为抓手,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学校事业稳步发展。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强化学校“大财政”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鼓励交叉学科、跨学院的协同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积极发挥基金会募集资源的功能,共签署各类捐赠协议116份。打造同济特色医疗服务品牌,推进同济系统附属医院建设,4所附属医院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百强。 统一规划布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大幅改造升级,校区主干链路速率提升至40Gbps,用户上网体验大幅提升;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实现系统建设和指挥管理并进,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教室66间,与之配套的智慧教室管理系统、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同步上线;“一体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本科和研究生学生使用的教务主体功能上线试运行。浏览器兼容问题取得阶段成果,发布《同济大学信息系统浏览器兼容性规范》。建设“智慧图书馆二期”和“泛在图书馆”。 以人为本,增强服务师生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师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建设人文校园、温暖校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提高学校运转效率,机关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师生满意度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大厅加强精准对接,力促跨校区服务延伸,截至2019年底,线上+线下大厅服务事项共计199项,总业务量203131人次,日平均业务445人次。主动回应职工关切,推进实施一系列关乎教职工子女入学、住房周转、健康保障、休息休养等方面的“暖心工程”,与杨浦区签约共建同济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与嘉定区合作建设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嘉定校区教职工活动中心、同济新村老年活动中心正式启用。 积极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更大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建设团结校园、和谐校园、稳定校园。大力推进共青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深入开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彰显。加强统战工作,鼓励党外青年教师紧紧跟党走,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9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继续推进校院两级“妇女之家”“爱心妈咪小屋”建设,使其成为女教职工们增强互动交流、提升工作能力的温馨家园和坚强阵地。继续推动科协联系广泛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统筹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举办科协“大师讲坛”等活动,打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系列品牌项目。加强校友分支机构管理,组织召开首届校友产业博览会,推动校友联络网络高质量发展,开展校友发展跟踪研究。推动老龄工作再上新台阶,深入挖掘学校离退休党支部和党员先进典型。持续开展“师生面对面”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发挥关工委立德树人作用。 优化校园环境,重视安全保障,升级基础设施,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和谐、温馨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安全校园、美丽校园。落实河长制,完成四平路校区排水系统末端截污整治和沪北校区地下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推进“无烟校园”建设。实施校园灯光改造工程,美化校园景观,努力为师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以消除隐患为出发点,做好安全生产和治安保障工作,确保了师生员工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了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正常进行。学校基本建设全力推进,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及创新创业中心等新建项目按照计划全部开工建设。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2019年,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QS2020全球大学排名中再创新高,位列全球第265位、大陆高校第9位。在U.S.NEWS2019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79位、大陆高校第11位。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学校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更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你们的劳动结晶。在此,我代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