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2017年度报告 |
索取号:G0030105004-2018-0001 发表时间:2018-01-11 |
2017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学校的新发展。 一、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对照“四个服务”要求,组织编制了《同济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努力将“扎根中国大地”的内涵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土木工程学科软科排名跃升全球第一,新增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与生化、社会科学总论3个领域进入ESI前1%。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土木工程学科在第一阶段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新增IV类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学。在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中,学校进入自主审核单位公示名单,政治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地质资源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入新一级学科博士点公示名单。 二、坚持质量优先,促进内涵式发展,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2017年,学校招收本科生4364名,各类研究生6305名,各类国际学生4601名。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3%,位列全国第三。 完善一流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专业责任教授+课程责任教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变革教育组织模式。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丰富“专业精英、社会栋梁”人才培养内涵,在继续强化同济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党政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领袖人才”三类“社会栋梁”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以培养“德、康、能、知、美”的“五好”新青年为目标任务,以倡导“守时、守序、守信、守纪、守法”的“五守”新规范为行动纲领。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促进与完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校领导听课制度。成立了教材建设委员会,对全校课程和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审定。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推进品牌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效果。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实行课程责任教授制,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参与集体备课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启动实施2017级新生“立德树人”专项示范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队伍的职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结合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启动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加强专业内涵优化与知识体系构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标准,梳理知识点,凝炼专业特色,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梳理和完善课程设置内涵,构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和深化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着力推动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和新工科交叉。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招收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创业实践学生68名、招收创新实验区学生28名。2017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在学校召开,受教育部思政司委托,学校与《思想教育研究》杂志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工作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2017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成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和《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联合声明》的首批挂牌“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之一。 推进“校园健康工程”,推广“健康1小时”活动,弘扬体育文化,学校在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第四次夺得“校长杯”。创新艺术教育模式,完善艺术教育体系,打造艺术类精品课程,编演《同舟共济》舞台剧,并通过艺术节、社团等形式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 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 推进“一部三院一中心”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潜力和活力得到更大的激发和释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校四技项目经费达11.22亿元,专利/技术转让(含作价入股)金额达1.4亿元,远超同期水平。推进落实院系和科技领军人才科研自主权,进一步改进科研管理办法,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和原始创新研发。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达到531项,直接经费合计3.4亿元,项目数同比增长19.6%,经费总数增长38.8%,立项总数和经费总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7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主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教育部)12项,其中一等奖3项(尚未正式公布)。获得省部级奖励(上海市)10项一等奖和1项国际合作奖(尚未正式公布)。构建一流科研平台,推进重点领域研发。推动“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建设。加快在干细胞、心血管疾病等4个领域建立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积极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依托同济学科和学术优势,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一院、两库、一网”的同济智库体系已经形成,建设成果喜人。2017年,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累计向中办调研局上报咨政建言专报30余篇,部分得到领导人批示;《同济观点》上报专报67篇,其中2篇获最高领导人批示;在上海市决策咨询专报整体上报、录用情况方面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二。 发挥学校社会服务特色与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探索建立浙江嘉兴全面创新发展综合示范区。推进在江苏靖江市建设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注册成立重庆、北京等地方研究院,与中国中车、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深化与杨浦、嘉定等地方的合作关系。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师生待遇水平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实力,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密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德为先、分类管理、分类建设、分类评价,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层次结构优化、人员规模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流师资队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好教师全过程教育与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土木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新用人机制,打造专职科研队伍。以学科和基地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导向,按照科学和工程技术两个分类,促进专职队伍建设,制定《同济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同济大学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方案》。双管齐下强化国际师资和引智工作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聘请长期外籍专家155人(占专任教师的5.72%),聘请短期专家2300多人次,外籍青年博士后实现“零”的突破。 一年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更催人奋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科与专业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试验、研究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科研工作还要进一步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更多有组织科研;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级还有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