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2019年度报告 |
索取号:G0030105004-2020-0001 发表时间:2020-10-30 |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四个全面”,践行“四个服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提升核心办学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再上新台阶 学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造就面向未来一流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育教学机制,打破学院专业壁垒,建立新生院,宽口径人才培养,针对不同学院和学科专业特点,理顺行政和学术的关系,建立责任教授制度。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分步实施,试点成立校级基础课教学中心,整合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实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链条贯通。促进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的转化,全面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完善教改规划,修订《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现有专业的内涵改造,保证智能建造等新专业的建设质量,促进本研人才培养一体化,落实本-研培养方案的对接。建立一流课程群体系,加快教材规划与建设,积极谋划,力争更多专业和课程进去“双万计划”,建立精品通识课程群和覆盖所有专业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群,持续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试点学校工作,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的课程大纲。推动招生工作改革,持续提高生源质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适应宽口径、厚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优化学科布局,协同推进学科内涵发展。 进一步完善学科规划,调整优化布局。使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权限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动态调整2个现有学位点,重点建设城市交通、知识产权、微电子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推进优势工科建设,强化土木、建筑、规划、园林、环境、测绘、交通等一流学科引领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提升信息与制造等领域学科的建设水平,形成新的优势。推进厚重理科建设,通过资源投入等倾斜,开展数学、物理、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学科分析,凸显学科优势。推进特色医学建设,入主流、有特色、抓重点、新机制,促进医工结合与医理交融,在附属医院建设方面创新发展机制。推进精品文科建设,对标“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进一步梳理与规划文科学科整体布局,明确精品文科建设重点。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加大对学科交叉的资源投入,加强理工医文相互交叉融合,积极谋划新兴学科。通过学科评估促进学科内涵发展,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国际评估,国际学科排名有所提升。 三、着力强化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对接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加强战略谋划。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加强国家奖、国家级人才、重大科研平台、国家重大项目的前期培育和全过程服务跟踪,提高科研竞争力。面向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期获批491 项,排全国高校11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原始创新。成立“科技2030”对接小组,结合学校优势,组织团队,开展预研究,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1项,课题38项。瞄准国家安全和军民融合重大需求,着力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聚焦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以学科优势和特长为抓手,提升校地、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平台建设,强化支撑能力。新增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全国仅有的2个干细胞国家库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基地平台。凝练重大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2019年国家奖6项,教育部奖9项,上海市奖31项。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出台和修订科研项目经费、设备采购、财务报销、科研助理等系列管理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获批中组部万人领军人才4人、上海市学科带头人2人、学科带头人青年学者2人、曙光人才计划5人(其中文科1人)、启明星人才计划7人、浦江人才计划10人。建设高端智库,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中央、上海重大需求,做好智库专报、《同济观点》等工作,扩大同济智库影响力。 四、深化国际及港澳台合作,有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 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办学格局,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水平。 通过走访学院、线上线下调研梳理,完成了同济大学新时期国际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同济大学新形势下“一体两翼加引擎”全球一体化国际合作新战略,即继续保持对欧合作优势,以德国为牵引,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欧合作;积极拓展同中亚、欧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主场外交;加强同欧美等科技强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教育科技”为两条主线,以汉语、英语、德语三种语系为主要授课语言,积极扩展四大版块的合作交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条件支撑、国际形象打造等五个方面深化改革,构建全球一体化系统。近年来同济大学的国际排名持续上升,在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中位列第六。已逐步建设成为一所具有良好口碑、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学府。持续着力推动以“国际办学有品质,国际平台有特色,国际师生有规模,国际科研有地位,国际组织有任职,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期刊有文章,国际奖励有名次”为主要内涵的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