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9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索取号:G0030105004-2019-0002   发表时间:2019-12-20 

      良好的学风关系到研究生学术品格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济大学长期致力于构建制度化、全覆盖、重实效的研究生学风建设体系。从强化宣讲教育和注重常态机制两个方面着力,将宣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建立一系列常态机制,确保宣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将学风建设工作制度化

      以“教育防范为主、惩戒处罚为辅”为指导思想,开展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将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学术诚信意识,有效识别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从思想上端正学术研究的风气,从制度上保障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从环节上监督和引导学术研究的诚信过程,对接国际准则,切实履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2008年起,同济大学先后将研究生学术诚信系列教育纳入培养方案,成为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如:开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讲座(1学分);开设研究生《知识产权》课程(2学分);建成并运行学术诚信教育的网络学习与考查系统,网上测试(1学分)等。通过培养环节的修改和完善,以学术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和抓手,推动立德树人,建立长效的诚信教育保障机制。

研究撰写突显正面教育的《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成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研究撰写了《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防惩结合,为贯通式、系统化的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提供规范性文件。此《规范》在总则、研究程序、学术成果、学术不端行为处理、个人履历撰写等诸方面,较系统地阐述和指导了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行为规范。

      从2017年开始,在研究生的招生选拔环节,增加思想道德考核,由各学院学工负责人全程参加研究生的招生面试。同济大学全面修订了2018级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新培养方案中,升级研究生中期考核为中期综合考核,中期综合考核可以采取笔试形式的综合考试或专家组形式的面试集中进行,主要考查博士生是否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是否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包括专业理解能力、专业批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方法评价能力,以及考核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情况。

      根据最新文件精神,注重建章立制,其中新增文件《全面检查学生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同济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合会制度》《同济大学研究生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细则》《同济大学研究生特色奖学金评定细则》《同济大学学生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奖学金评定细则》《同济大学高水平艺术团艺术特长生管理办法》《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评定细则》。同时,修订相关文件,包括《同济大学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处分规定》《同济大学研究生奖励管理办法》《同济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评定细则》。

二、学风建设体系广覆盖

      学校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集中宣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与学生培养环节相结合的长效教育保障机制。

以2019级新生入学教育周为契机,围绕思想引领及学风建设开设“新生第一课”,有针对性做好新生思政教育与国情教育,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副校长雷星晖为研究生作校史校情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培养专题报告,在入学教育周加强国情教育、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规矩意识教育,特别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洁勉教授讲授当前国际形势与政策,全覆盖7000余名研究生新生。同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学生手册》及《研究生生活指南》的测试,通过测试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纪律与规矩意识。

      发挥研究生朋辈优势,身边人说身边事。为展现新时代同济大学优秀大学生信仰坚定、能力坚实、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激励广大2019级新生学习榜样精神,汲取榜样力量,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举办“同舟领航追求卓越”优秀大学生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邀请王涛、冯超博、徐浩文、德丽亚·克孜尔、西北五421寝室、鲍晴等优秀大学生代表,为全体新生分别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充分发挥朋辈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激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攀卓越高峰。

      学校将学术行为规范列入新生教育主题讲座及研究生日常公共讲座,学校层面累计举办学术诚信讲座五十余次,学院层面分学科专业讲授,所有研究生受益。研究生纷纷撰写了体会文章,汇编成《同济大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文集》。同时自2018级开始,开设同济高等讲堂,并将其列入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同济高等讲堂将邀请党政教育领域精英、企业家和学术巨擎给研究生现场授课,分享治学经验,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综合素养。讲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思想品德与时政教育、身心健康、创新创业、学术前沿、文化美育等各方面提高研究生人格、能力和知识。研究生院每年给学生开设讲堂100期,包括四平校区60期和嘉定校区40期,每位研究生在参加中期考核或中期综合考核前需要参加8次以上相关讲堂,从而满足学分要求。同济高等讲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学术素养、职业素养三个模块。思想政治素养模块涉及政治制度、理想信念、时政解读、法制道德等内容;学术素养模块涉及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伦理、科学思维与科研逻辑,以及学术前沿等内容;职业素养模块涉及创新创业、领导力与管理能力、职业精神、国际视野、心理素养和人文艺术等内容。

      建立了学术不端案例库,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影响力,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开展学学风教育。编制了数百道测试题题库,全面测试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理解和判断,并开发网上考查系统:在原有的“同济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考查系统”模块,每位研究生必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网上考查,考查时间每次60分钟,随机生成20题,全部答对才能通过,测试不通过者继续下一次测试,通过者获得学分,完成必修环节。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跟踪、查看测试情况和统计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适用于本校的研究生学术不端防范机制,为进一步制定“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指南”奠定基础。

三、加强科研育人,让创新创业成为青年学术科研的新引擎

       协同创新,拓展辐射阵地,与科技管理部联合筹建同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集聚科创优秀学生,建立机制体制化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重要号召,校团委、科研管理部、科学技术协会、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筹)联合举办同济大学2019年度学生科创盛典,来自11个学院的14位“学霸”候选人、研究生“学术先锋”代表通过讲述科创志愿、回忆过往经历、分享科研突破、立志科创报国,为在场观众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学生榜样作用,传播“科学家精神”,营造校园科创氛围,助力“科创育人”,助力我校的“双一流”建设。

       以赛促学,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通过“卓越杯”系列竞赛孵化创新育苗,经过两年努力,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捧得“优胜杯”,获得一等奖作品2件、二等奖作品2件、3等奖作品2件;校院互动、完善“科创育人”全链条,开展首届本科生“学术之星”评比工作,选拔10位“学霸”树立榜样,与“学术先锋”共同打造青年人学术榜样,通过“五月科技节”集聚近300个优秀科创项目参展,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夯实“科创育人”新路径。

搭建双创育人载体,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创业实践。同济创业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发挥大学知识高地的地位,强调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和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希望用市场、用社会的真实需求推动学生对第一课堂知识的自主研究,加强一二课堂的互动;注重跨年级和多学科的融合,利用创业谷开放平台的特性与校内外各领域开展合作,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自由组合,联合攻关,让创业谷的成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聚集地。全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活动200余场,吸引13000余人次参与,开展“2019中法大学生创业交流会”“区块链技术前沿分享会”“紫荆谷创新创业研习营”“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等活动,与国内外青年创客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成长,与国际青年共话创新创业,培养广大学子自主创新意识。

       助力创业梦,建功新时代,在创业3.0时代背景下,同济创业谷举办2019年同济创新创业大会,发布“济创行动”,以需求为起点,联动校友资源,形成同济创新创业网络。依托校友会、行业协会、校友基金和产业联盟,整合技术成果、前移市场需求,促进成果转化,从而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共创生态的平衡发展。济创行动通过项目推介,课题委托、导师带教等方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不同阶段给予支持,为不断推动优质的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双创资源提供了一个畅想迭代的试验田。截至2019年11月,同济创业谷已完成16期创新创业项目招募,累计共吸引全校2125个项目申报,先后签约入驻项目461个,104个项目团队通过创业谷培育进入实体运营,项目成功转化率近25%,吸引社会投资总计超过6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