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2018年度报告 |
索取号:G0030105004-2019-0001 发表时间:2019-10-23 |
2018年,学校围绕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心工作,聚力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291名(中国大陆地区第10名),首次进入全球TOP300,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落实学生教育“服务需求,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完成2018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建立起“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程/微专业”的进阶式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坚持和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复合交叉、创新创业、国际化教学为牵引的宽口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精品通识课程群建设,逐步提高通识课程质量,进一步丰富了高质量通识选修课程资源。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科教结合和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增设了“智能建造”等7个新工科专业,研制“全周期、模块化”的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新工科专业“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2018年,继续优化生源选拔途径,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共招收4450名本科生、6931名研究生。深入实施“阳光工程”,稳步推进“苗圃计划”,有效提升了生源质量,录取分数线在全国23个省份进入国内高校前10名(含);加强了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的选拔力度,全面推进申请考核制。 二、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充分认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及其原因,着力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制定了《同济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8-2023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学科建设重点与新增学科规划,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启动了一流大学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学校作为2018年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点之一,组织“土木交通环境类”“深海深空深地类”“建筑规划设计类”等三个主题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观摩交流,向近30所高校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全方位展示了学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获得一致好评。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峰学科凸显,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同济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科、艺术与设计学科均列世界第18名,结构与土木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31名,设计学科排名亚洲第一。土木工程学科软科排名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和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学科专业发展方向。2018年学校自主审核申报增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增列4个博士点,自主调整增列3个硕士点、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积极推进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2个I类高峰(土木、城规)、2个II类高峰(海洋、交通)顺利完成2015 -2017第一阶段建设,开始2018-2020第二阶段建设。2个IV类高峰(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学)顺利通过上海市中期评估,评估结果表现优异,排在前列。通过积极组织和申报,新增两个高峰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列入I类高峰,三年资助建设经费4000万。“干细胞与转化”列入IV类高峰,由我校牵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大学协同建设,三年资助建设经费5000万。到目前为止,我校8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018-2020年获得资助经费4.5318亿。积极争取申报新的高峰学科。为支持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学校联合上海市同城高校,牵头申报新的高峰学科,为打造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并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三.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凸显成效 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瞄准原始创新,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有谋划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如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全新思路;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承担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的建筑设计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 文科建设取得新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计8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较上一年增加27.7%。聚焦发挥学科优势,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学校成为中央网信办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入选上海高校智库。德国研究中心撰写决策咨询报告近30篇,编写出版《德国发展报告(2018)》。 深化“三区联动”,持续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2018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达到415亿元。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修订《同济大学专利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学科情报和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支撑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产业主动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给学校的经济回报逐年提高。 科研成果取得佳绩,陈杰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学校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含参与);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8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3项(含参与);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8项。 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国际交流机制更加长效化、项目更加常态化。全年我校共招收各类国际学生4710人,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学历学位生占总数的48%。对德合作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在2018年7月中德两国教育部长签署的联合意向性声明中特别提到:“在未来数年中继续在系统和规模上拓展中德学部及其组成机构的建设”。成功举办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中德人文交流周等系列活动。 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多位教授新任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葛耀君教授当选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成为历史上首位担任协会主席的中国学者。李国强教授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薛松涛教授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伍江教授当选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陈杰院士当选IEEE Fellow。33人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