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5年行政工作总结 |
索取号:G0030105002-2020-0001 来源:校办 发表时间:2016-03-31 |
2015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共计9182人,就业率达到98.1%。29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批2015年来华留学英语授课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7项。招生规模、结构比例持续调整。2015年,我校本科招生3923名,录取硕士生4210名,招收博士生909名,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 ——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7项,经费2.4亿,保持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国家、上海市各类科研人才计划37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奖4项,其中一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际化办学取得新进展。“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获批为国际化办学示范学院。国外引智工作继续保持规模大、层次高、结构合理的特色,共聘请长期专家125人,短期专家2055人次。 ——办学保障和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校基金会共签署各类捐赠协议130份,协议金额约10691万元。新增配置公用房3.4万平方米,购置72套人才公寓。与嘉定区政府合作举办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解决嘉定校区教职工子女就学问题。优化教职工体检工作,新增体检项目,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教工的健康需求。不断完善薪酬结构,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 过去一年,我们同心同德、追求卓越,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道路上迈出崭新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综改方案和“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动员全校力量,组织编制了《同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综改方案涉及法人治理结构与现代大学制度、师资人事制度与人才队伍、教学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机制与科学研究管理体系、资源管理模式与支撑保障能力、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等6个方面,包括107个具体改革任务。开展了《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规划》明确提出了学校“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和学校面向2030年的中长期愿景,初步确定了5个方面重点战略任务,18项重点建设项目。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稳步推进招考改革,本科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生源结构逐步优化,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推进“一拔尖三卓越”计划,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和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内涵。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运用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推进各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面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工作,扩大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主权。稳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成立“同济创客联盟”,完成嘉定校区“创业谷”建设并正式启动。加强学生工作顶层设计,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进与德、法、意等国的一流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与欧洲、美国、联合国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重视体育育人,高水平运动队获得国家级奖牌64枚,校园足球联盟机制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高峰学科、高层次人才取得重大突破,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校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两个学科入选上海“高峰高原”计划Ⅰ类高峰学科,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学科入选II类高峰学科。三年批复预算经费共为2.325亿。目前,高峰学科首批建设经费已到位,启动实质性自主建设,连同学校与上海市共同重点建设的设计学科以及参照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环境学科,形成了现阶段同济学科的“第一梯队”。根据“扶强、扶特、扶需”的学科建设原则,学校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学位点动态调整的激励机制。 四是坚持协同创新,科研实力获得新突破。谋划对接新的科研规划与布局,完善科研管理、激励和考核等政策,强调高水平多元化科研,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实际贡献,明确科研导向,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答辩,将由我校牵头立项,联合国内十几个高校院所建设,国家和地方投资建议经费近20亿,引领我国海洋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启动培育7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其中“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得教育部立项认定,“未来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我校教师在干细胞及其转化应用研究、DNA分子开关研究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在《Nature》及其子刊和《Cell》上发表论文多篇。我校教师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等国内外大奖,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受到广泛关注。学校制定文科学科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初步形成文科分层发展分类指导的格局。德国研究智库、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建设持续推进,文科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启动运作。 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化“三区联动”,进一步加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达到305亿元。我校近30项科技新成果亮相工博会,创下历年参展项目数量之最,获中国高校展区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学校先后与河南省、四川省、福建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加强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干部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四川省委、省政府联手举办以“携手共进,筑梦四川”为主题的“四川——上海高校活动周”,吸引大学生西部创业就业。 五是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讲述同济抗战故事,学校29名抗战老干部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一次性生活补助。同济大学博物馆着手征集馆藏,分期开放。图书馆提升“立体阅读”及闻学堂的文化品牌,增强阅读推广的感知力。扎实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全国高校首创档案远程服务。不断提升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品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策划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发挥联合效应,发起成立“同济大学新媒体矩阵联盟”。节约型校园建设不断进步。学校再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六是抓作风,办实事,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开展“三严三实”学习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严格预算执行监督,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加强对科研经费和基建修缮项目的审计监管,开展学校内控评估和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学校产业系统运行良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办事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印鉴、合同管理,方便教师办事,防控办学风险。推出了协同云平台——“同心云”。嘉定校区依托“师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中心”、“安全保障中心”,提升校区工作效率与质量。 加强保密组织和制度建设,做好保密资格复查工作。实行实验室分类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安全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专项整治系列活动。嘉定校区拆违还绿1.6万平方米。完善四平路校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推进嘉定校区交通组织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后勤服务满意率达到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