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6年行政工作总结 |
索取号:G0030105002-2017-0003 来源:校办 发表时间:2017-02-27 |
2016年,学校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抓管理,促实效,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向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要总结一下2016年学校行政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编制完成《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并提交教育部备案,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峰学科建设取得进展。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含建筑、风景园林)、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4个已获批的上海市I类、II类高峰学科开展实质性自主建设。设计学进入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 参加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水平逐步提升。我校45个学科参加第四轮学科评估,以评估为契机优化学科结构,对9个学科进行调整,包括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根据ESI数据显示,我校8个学科进入全球总被引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前1‰。在QS排名中,土木工程、建筑/建成环境、设计与艺术3个学科进入前50。 二、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学校本科招生4075名,录取硕士4303名,招收博士944名。全日制毕业生共计8131人,就业率99.02%,大批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中西部就业。 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促进招生与培养的改革联动。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推出面试+特色测试的自主招生改革。生源质量稳居全国10位左右。 稳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四学一量”落实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围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我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捧得国赛“优胜杯”;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优秀集体奖。 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首开“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成果获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全八个体育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生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三、深入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发展 科研实力和产学研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5项,参与获得国家奖3项,其中“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项目保持竞争优势,获批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3项,经费超2.4亿,列全国高校第九位。其中,创新研究群体1项,杰出青年基金4项、优秀青年基金7项、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240项,青年基金155项,创学校历史最好成绩。我校教师牵头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35项,总经费列全国高校前十。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2016年进校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进入正式建设期。“心率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优秀”。“生态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交通安全创新引智基地”、“地震工程国际合作中心”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部立项。 成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与咨询中心,与中国中车集团共建“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由杨浦向嘉定、沪西、沪北、和虹口进行拓展。我校参展工博会获得突破,荣获大会唯一金奖及一系列奖项。 发挥同济国际合作的传统优势,加强对欧、对英合作,拓展对美合作,深化联合国机构的合作,新签或续签校际、校企合作协议65份。成立上海国际创新设计学院、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积极搭建国内合作平台。卓越大学联盟(E9)成为国内大学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标杆。顺利完成校董事会、基金会换届。签署捐赠协议115份,协议金额17918余万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与教育,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京昆)艺术传承基地”,“研读经典 修德笃行——同济大学‘复兴古典书院’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讲述同济故事,传播同济精神。启动110周年校庆的筹备工作。 四、深化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 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新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实施以工作目标任务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薪酬改革。高层次人才储备力加强。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为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建设后备人才库积蓄力量。 进一步提高晋升要求,严格评审程序,推进实施代表性成果网上送审系统和代表性成果学术水平评价子系统。要求各学科明确标兵与追兵,制定符合一流学科建设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和岗位职责。加强评审过程及评审结果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打破年限要求和论资排辈观念,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构建薪酬激励机制,完善校内分配机制。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明确基本岗位职责,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提出以强化教职员工薪酬和绩效津贴发放体系改革为核心,统筹使用校内各项经费中的人员经费部分。 五、抓管理促实效,以一流管理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职能,在发展规划、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等领域进行大部制改革试点。梳理行政流程,以“小实体、大网络”为目标,完成学校综合服务大厅的阶段建设目标。 加强规范化管理,防控内部风险。开展全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和建设工作。扩大科研项目审计覆盖面,加强建设项目审计过程风险控制。规范基建管理工作流程。完善磋商与招标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模块,加强采购招标工作的规范管理和工作效率。 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定期开展各项安全检查,积极落实整改事项。开展校园交通和停车违法违章行为大整治。加大反诈骗宣传,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设,完成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排查校园电梯安全隐患并完成维保交接。加大校园控烟力度。完善校园网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