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索取号:G0030202001-2020-0001   发表时间:2020-10-26 

       同济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保持鲜明办学特色,扎实迈向世界一流。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全面实现了首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为进一步实现“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一流的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深入推进首批“全国党建示范工作高校”建设,构建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首轮建设的9个一流学科和4个一流交叉学科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等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并不断向前列冲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向世界前沿迈进。

       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推进首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试点高校建设,本科教育“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联动改革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智慧教室”建设等人才培养环境不断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不断显现,赴世界排名前一百高校深造比例较2016年增幅超过56%,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国际学术舞台与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长聘制”改革,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与优秀团队,建设了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层次结构优化、人员规模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从8%提升到14.5%。

      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基础研究,提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完善科技管理支撑与服务体系,培育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建设期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列全国第8位,获国家科技奖励27项,在工程防灾减灾、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坚持学科引领发展,夯实社会服务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显著,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科创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国家重大需求或重大工程中不断贡献“同济智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2016年的337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460亿元。

      坚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一批文化示范项目,影响力显著增强。师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

      坚持推进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继续在全国引领对德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成为对德合作的标杆。强化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拓展全球合作布局,依托学校12个国际合作平台或专业学院,形成了有重点、有聚焦的国际合作格局,国际化办学水平处于国内高校前列。

      坚持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双一流”建设中的难题与瓶颈,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争取关键环节突破、扩大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大了“放管服”改革力度,促进学校发展形成新的驱动力。

      总体上,经过首轮“双一流”建设,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学科水平、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方面的内涵、指标整体已经超过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水平,不断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部分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学术声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