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校概况 |
索取号:G0030105003-2018-0001 发表时间:2018-04-17 |
2017年学校情况概述 截至2017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同济大学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向专业课程课堂以及实践环节延伸,成为上海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1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课程获得“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称号;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个学科入选A类,其中4个学科获评A+。新当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学校科研事业收入达19.74亿元,同比增长37%。以校院两级管理新一轮改革试点、人事管理“三个标准”、预算管理与事业发展紧密关联、资产管理精细化为代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大学校长论坛,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大学的校长、专家齐聚同济。 3月2日至4月28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对同济大学党委进行了专项巡视。巡视意见反馈后,学校即刻开展整改工作,研究制定《同济大学党委巡视整改方案》,明确三大方面,25项整改任务,细化110项整改措施,逐条落实整改任务。截至12月31日,完成103项整改措施,新制定和修订相关制度50余项。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学校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系统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成立“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及实践研究院”,设置专项课题,完成立项工作,培育理论研究成果。成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推行学科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构建领导领学、干部必学、教职工要学的理论学习机制,组织各单位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立德树人教学研究讨论、党员活动等。 1、规划发展 学校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对照“四个服务”要求,组织编制《同济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2、学科建设 土木工程学科软科排名跃升全球第一,新增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与生化、社会科学总论3个领域进入ESI前1%。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土木工程学科在第一阶段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新增IV类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学。在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中,学校进入自主审核单位公示名单,政治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地质资源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入新一级学科博士点公示名单。 3、教育教学 2017年,学校招收本科生4364名,各类研究生6305名,各类国际学生4601名。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3%,位列全国第三。 建立“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专业责任教授+课程责任教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变革教育组织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丰富“专业精英、社会栋梁”人才培养内涵,在继续强化同济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党政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领袖人才”三类“社会栋梁”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以培养“德、康、能、知、美”的“五好”新青年为目标任务,以倡导“守时、守序、守信、守纪、守法”的“五守”新规范为行动纲领。 高度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校领导听课制度。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对全校课程和教材进行全面梳理和审定。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推进品牌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效果。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实行课程责任教授制,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参与集体备课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启动实施2017级新生“立德树人”专项示范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队伍的职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结合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启动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加强专业内涵优化与知识体系构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标准,梳理知识点,凝炼专业特色,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梳理和完善课程设置内涵,构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和深化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着力推动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大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和新工科交叉。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招收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创业实践学生68名、招收创新实验区学生28名。2017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现场推进会在学校召开,受教育部思政司委托,学校与《思想教育研究》杂志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工作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入选“2017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成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和《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联合声明》的首批挂牌“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之一。 4、科学研究 推进“一部三院一中心”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潜力和活力得到更大的激发和释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校四技项目经费达11.22亿元,专利/技术转让(含作价入股)金额达1.4亿元,远超同期水平。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达到531项,直接经费合计3.4亿元,项目数同比增长19.6%,经费总数增长38.8%,立项总数和经费总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7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6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主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教育部)12项,其中一等奖3项(尚未正式公布)。获得省部级奖励(上海市)10项一等奖和1项国际合作奖(尚未正式公布)。构建一流科研平台,推进重点领域研发。推动“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建设;加快在干细胞、心血管疾病等4个领域建立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依托同济学科和学术优势,加快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一院、两库、一网”的同济智库体系已经形成。2017年,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累计向中办调研局上报咨政建言专报30余篇,部分得到领导人批示;《同济观点》上报专报67篇,其中2篇获最高领导人批示;在上海市决策咨询专报整体上报、录用情况方面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二。 进一步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探索建立浙江嘉兴全面创新发展综合示范区。推进在江苏靖江市建设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注册成立重庆、北京等地方研究院,与中国中车、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深化与杨浦、嘉定等地方的合作关系。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及华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科技金融支持学校建立世界领先的装备技术平台,已与4个临床医学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5、学术支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好教师全过程教育与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土木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以学科和基地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导向,按照科学和工程技术两个分类,促进专职队伍建设,制定《同济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同济大学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方案》。 结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组织《同济大学章程》修订工作。按照“标准岗位要求、标准工作量和标准待遇”的要求,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与评聘改革,推动教职员工精细化分类管理,学校被教育部遴选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6、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 2017年,“国际足球学院”成立后,学校的国际平台学院已达11个。中德学院获“上海市示范性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称号。优化中德、中法等相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与莱布尼茨大学合作举办汉诺威孔子学院。“同济大学——麻省理工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与马歇尔院士工作室”、“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与有序物质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落实《学校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范国际学生管理。设立“同济大学国际博士生奖学金”,设立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并纳入学校辅导员序列统一管理。 与重庆、安徽、深圳、嘉兴等地政府,中国商飞、中国电建、中国交建、绿地集团、中国铁建、重科院、华科金融等单位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完成11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通过“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大学校长论坛、校庆纪念大会、“同跑,济天下”全球校友公益跑等多种形式,总结办学经验,弘扬同济精神,展示历史成就,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未来发展。 7、文化传承 推进“校园健康工程”,推广“健康1小时”活动,弘扬体育文化,学校在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第4次夺得“校长杯”。创新艺术教育模式,完善艺术教育体系,打造艺术类精品课程,编演《同舟共济》舞台剧,并通过艺术节、社团等形式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教育平台。 8、内部管理与服务保障 实施“增收优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计划。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为师生提供便利。启动对学校公用房、仪器设备等资源的摸底分析,为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提供支撑。 解决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后勤保障。分期分批推进热水进学生宿舍浴室工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协调推进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和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大楼等项目建设事宜。 重要活动与事件 【同济大学扎实推进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落地生根】同济大学党委将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体系式学习,广泛研究针对性举措,全面推进责任化落实,切实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工作,确保会议精神在我校落地生根。 【同济教师带队完成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作业】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区域为中国新建第5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作业全部完成。9名队员组成的罗斯海新站选址队对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5个预选区域进行了站址优化比选,具体包括地质调查、基础测绘、规划选址、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环境本底调查等任务。罗斯海新站选址队队长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陆志波担任。 【同济大学党委接受中央专项巡视】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7年3月2日至4月28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顺利完成对同济大学党委进行的专项巡视任务。6月13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同济大学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纪律、最实的措施抓好整改工作,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工作。 【汪品先院士主动请缨为全校学子开人文素养课】长年奋战在深海科研第一线的年逾八旬资深院士汪品先,新学期主动请缨,面向全校学子开设一门名为《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共选修课,以引发同学们对于“科学与文化”二者关系的再认识,启迪、激励年轻人共同深耕校园创新文化土壤,勇于投身科学创新实践。这门课包含8次讲座,每双周二晚举行,其中6讲由汪品先院士主授,2讲由校外知名专家讲授。由汪院士主授的另5场讲座,主题涵盖“人类与海洋——兼谈华夏文化的软肋”“东西方文化——我国知识界的百年困惑”“科学与视野——时空的跨度和认识的深度”“创新和语言——汉语、外语和双语”等。 【同济为“世越”号沉船提供提升方案并付诸实施】3月31日,打捞出水的“世越(先前称‘岁月’)号”被运至韩国木浦港。“世越号”沉没45米深海底3年之后,一朝出水,实施本次打捞作业的是中国上海打捞局,同济大学卞永明团队全球范围首创液压缓冲补偿系统,为沉船打捞提供提升方案并付诸实施。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来校调研 祝贺同济建校110周年】5月1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翁铁慧一行来校调研,祝贺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韩正一行参观了学校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观看“百年深根、十载新绿”2007-2017同济大学办学成就图片展,听取学校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介绍。韩正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汪品先院士、裴钢院士、伍江常务副校长分别围绕国家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建设、上海干细胞科创中心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杨贤金书记、校长钟志华围绕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等作工作汇报。韩正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希望同济大学继续弘扬“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务实校风,结合学科优势,更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初显成效】5月18日,在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指导下,同济大学、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将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大额度的技术转移现金合同。这成为“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标志着学校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已初显成效。 【校友捐赠助力学校发展】5月18日,泰禾投资集团、克丽缇娜(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市朗润投资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分别与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共计捐赠人民币2.2亿元,支持同济大学医科高端人才引进、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及国际化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同济医科加快向国际一流水准迈进,实现同济医科的复兴。5月17日,现任鲁班咨询首席顾问、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校友捐赠支持“同济大学发展基金”“同济大学校友发展基金”“同济大学沈祖炎基金”,同时设立“同济大学鲁班奖励金”“同济大学鲁班教席基金”。5月19日,我校2009级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向学校捐赠1100万元,设立“同济大学‘伊尔庚’基金”,用于助力青年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国际论坛举行】5月20日,来自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芬兰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大学的校长及高等教育专家80余人齐聚同济,共话“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与会代表围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如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践行大学的使命与责任?”等问题展开讨论。 【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10周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当晚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暨校庆晚会在嘉定校区体育馆举行。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钟志华和“追求卓越奖”基金理事长裴钢院士为2017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获奖者颁奖。晚会现场,获得“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奖的教师代表、获得“同舟济梦”优秀学生奖的学生代表以及获得“情系母校”优秀校友奖的校友代表互相颁奖。校庆晚会以“同舟逐梦济往开来”为主题,由“峥嵘济忆”“英宇济遇”“憧憬济梦”三个篇章组成,回望110年来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同济岁月。 【同济人深度参与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缓缓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历时4个月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科学考察落下帷幕,解开南海形成之谜又获重要突破。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由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组成,其中368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丹麦与格陵兰地质学会汉斯·克里斯汀·拉尔森教授共同担任。1999年大洋钻探船“决心号”首次驶入南海执行IODP184航次,2014年和2017年,又在南海成功执行了IODP349、IODP367和368这3个航次。科学家们表示,通过4个航次的南海大洋钻探成功获取反映南海深海盆长期演化历史的岩芯,从海盆如何张裂形成、海底如何扩张,到气候环境和沉积作用如何演变,均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2017中美工程前沿研讨会在同济举行】6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2017中美工程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中美两国各有30余位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围绕“智能交通、储能、合成生物学和机器人”等工程科技前沿领域展开研讨与交流。 【同济团队全方位支撑港珠澳大桥建设】同济学者通过“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课题解决了挤密砂桩筑岛的难题,通过“海外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解决了沉管隧道减震控制技术难题,通过“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研究”解决隧道建设难题,提出管幕冻结法解决拱北隧道挖掘困难,设法解决青州航道桥抗风问题,并且承担了工程图复核难题等,全方位助力超级工程。 【中共中央任命方守恩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7月2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巡视员、副局长刘后盛在同济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任职的决定,方守恩同志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同济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济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沈祖炎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沈祖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11日21时06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2岁。10月15日上午,沈祖炎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沈祖炎先生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通过中国工程院转达对沈祖炎先生去世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刘延东、赵乐际、韩正、杨晶、万钢、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篮等形式,表示哀悼、慰问。沈祖炎先生的亲属、学生和生前友好,以及同济大学师生代表前往送别。 【同济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宣传十九大报告精神】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自10月18日中午伊始,我校各部门、各基层党委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多种形式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多样、线上线下互动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宣传活动,在同济校园内形成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浓厚氛围,推进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吴志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11月27日上午正式公布,我校吴志强教授当选。喜讯传来,同济广大师生及校友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同济大学4个学科排名获得A+】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排名获得A+(前2%或前2名),学校获得A+的学科数量排名全国第11位(并列)。同时,设计学排名获得A(前2-5%);数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排名获得A-(前5-10%)。同济大学参评的学科还有22个进入B档(1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