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学校概况
索取号:G0030105003-2015-0002   发表时间:2015-10-12 

   

2014年学校情况概述   

       2014年是同济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开局之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锐意改革、不断追求卓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事业发展。

       截至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4所附属中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2.57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68196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37.1万余册。全日制本科生18005人,硕士研究生13644人,博士研究生4504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2477人。拥有专任教师2674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8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5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注重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招生委员会,组建考试招生改革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化招考制度改革。“苗圃计划”、“筑梦计划”、“校友导师”、“暑期学校”、博士入学审核制等各项改革已成为学校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2014年,学校本科招生4050人,基本实现“十二五”本科招生规模的规划目标;硕士研究生4196人,其中推免生占45%;博士生904人,其中直博生占26%。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的2014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48%,其中500多人实现基层就业。

      “一拔尖、三卓越”计划以“立标杆、补短板”为原则持续推进。成功获批上海市首批国际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增“工程(土木)—法学”等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核心课程体系完成总体布局;思政教育着力提升课堂内涵;跨学科公选课《可持续发展与未来》使更多学生受益,学校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凸显;大力改革德语教育,注重发挥对德传统优势。探索科教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激励机制。2014年,学校获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同济学子获国际级奖项近300人次,获国家级奖项近700人次;“同济创业谷”获评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园,入驻项目59个,近300名学生成为首批“创业谷会员”。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学校获3金1银2铜,列全国第9名;获批“建筑规划景观”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作或单独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项实验教学类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列全市高校之首;共立项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51种、83册,跻身全国前十。

       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改革研究生指导教师评聘制度,扩大学位分委员会导师资格审核自主权,推进导师的“两岗合一”和“两权分离”。修订培养方案,推进本硕博培养衔接贯通。第10个“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开办,按照“双导师”制模式培养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进入第二届。学校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队数列全国第一。学校13位专家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比往届新增4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学科委员会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完成换届工作。

       学校中德学部及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等项目列入中德政府联合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对欧合作进一步加强,对美合作有新发展,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平台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实质性作用,新签/续签交流合作和双学位培养等协议74份,召开国际会议49次。2014年,全校共5600多人次的师生出访(港澳台地区约占30%),其中学生3200多人次(本硕博分别占比:47%、35%、18%);全年在校留学生5225名,其中学历学位生约占37%。学校22个学院共520多名学生参加港澳台暑期学校,与台湾逢甲大学、世新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功举办“联合大学”,两岸三地四校400多名学生参加,首次实现学分互认,此项工作获评“2014年沪台交流十大新闻”。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足球、羽毛球、健身塑形、游泳等项目,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程,学生体质测试总体达标率从78%上升到91%。同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在韩国仁川亚运会勇夺3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校园足球联盟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成功举办土木系科百年华诞纪念活动。围绕110周年校庆,推进相关史书、志书的编写工作,校区命名完善工作不断推进。“闻学堂”获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关工委创新工作内涵,参与大学生思政、党建、志愿者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举办《绿色校园》主题展览,开展“纸资源循环计划”、“绿色寝室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无烟校园”等上百项次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吸引万余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传播和实践。由废旧自行车翻新的“校园公益自行车”,成为校园绿色风景线。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师资基础

       不断加强人才工作主动性、系统性,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考核,着力建设完善人才梯队,主动出击赴海外招聘人才。2014年,设立同济大学人才基金,首批基金用于支持基金委优青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外引智工作规模大、层次高、结构合理,共聘请长期专家120人,短期专家1757人次,学校芬兰籍客座教授索达曼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试行教学型师资培育、聘任、考核制度,为教学团队和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打下基础。实施高等研究院“基础学科高水平领航人才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海洋、生物、材料科学、人文社科等基础学科设立特聘研究员岗位。

       区分教师类别和年龄层次,面向新进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等开展专项培训。举办教师午餐沙龙、艺术人文沙龙、青年读书沙龙、学院开放日、青年教师素质拓展等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以“小机关、大服务”为改革思路,全面梳理党政机关管理岗位,实施《机关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为机关改革奠定基础。校办等单位首批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试点;教学系统(教务处、研究生院、招办、质管办)率先启动大部制改革,成立面向师生的专项服务中心。完善派遣制员工360度考核系统,平稳变更合作公司,推动人才派遣制度逐步转型。

       实施以二级单位为管理主体的校内岗位津贴增量以及奖励性绩效津贴的发放工作,完成绩效工资改革的具体测算和方案制订,完善校内分配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职工收入。逐步改善教职工待遇,学校决定从2014年7月起每年为全体教职工购买教师补充医疗保险,进一步减轻学校教职工的重大病及门急诊医疗负担。离休干部待遇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均得到提高。

      土木工程学院实施《试点学院教职试点岗位教师评聘办法》,完善“终身教职资格制”,通过教师评聘、薪酬保障、动态考核、岗位荣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效的全方位激励机制,建设适合一流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

     (三)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依托,提升人才培养学术支撑力

      “985工程”三期顺利通过上海市验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完成一级学科教师归队,确定“985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过渡经费建设方案。制定学校高峰、高原分层建设的学科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计划。

       2014年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起始年,学校以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团队、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提升学校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出台10余项科研管理政策,涵盖项目管理、成果奖励、人才激励、基地建设等各领域。

       及时跟踪对接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和重点布局,谋划“十三五”科研。2014年学校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0 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数列全国高校第12位。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学校首个和上海市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共牵头8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列入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为交通部协同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的申报立项工作。谋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申报,3个科研基地顺利通过评估,新增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014年,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奖6项,其中主持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1073件,授权专利605件;2013年SCI收录论文2245篇、EI收录论文2010篇(2014年统计结果),较上年有较大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14年有6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上。

       顺利通过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监查,承担总装探索、GF973等重大项目。

       文科科研进步明显,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后期资助2项;获人文社会科学省部级成果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2项。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关系以及党建 中的重大问题,着手建设一批新型智库,其中,“德国研究智库”、“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已经启动。

     (四)抓管理促实效,为师生办实事,完善人才培养支撑服务保障体系

     《同济大学章程》获得教育部核准并发布实施。推进校级法务管理工作,设立专职法务岗位,制定《合同管理办法》、《法律诉讼事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汇编出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诉讼案件、非诉业务、纠纷防范管理工作。开展保密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保密意识和能力。

       汇聚全校20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仓库基础平台搭建完成,开始提供面向管理层的数据管控服务和面向师生员工的信息服务。新OA系统上线运行并实现移动办公,办文、办会、办事等各项行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优化无线网布局,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本研教务一体化系统投入运行并不断优化。校友信息服务系统建成上线,完成32万校友数据仓库建设。同济大学就业分析系统上线运行。构建学生全面评价体系,多部门协作开发了记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信息平台。图书馆科技情报工作取得成效,为学校科研绩效分析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发放各类助学、补助1.57万人次。优化本科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和流程,发放各类奖学金近6980人次。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发放国家助学金。

       做好学校财务的内控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完成教育部财务管理自查自纠工作大检查。探索科研经费审计监管有效方式,实施专项审计试点,将科研经费纳入院系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做好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修缮项目进行事前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造价监控。对学校近几年的行政性“三公经费”进行比较分析,并加大审计监管。

       优化校区空间资源配置,完善有偿使用公用房机制。优化调配全校公用房楼宇10幢,新增配置房屋1.7万平方米;收回、调整房屋涉及9家单位8000多平方米。盘活沪西校区房屋资源,天佑医院大楼改造即将竣工。节约型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入选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北苑饮食广场、教授餐厅条件改善,后勤餐饮服务迈上新台阶。四平路校区基本完成数字化技防系统建设,全面覆盖校园安全防范重要部位。即将推广学校交通停车管理新方案,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工作,通过风洞中心及土木振动台等的试点,带动和吸引更多院系加入,有效支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开放测试基金有效运转,逐渐走入良性循环。

       嘉定校区投入使用10周年,已有14家单位入驻,嘉定学生数占全校总数的38%。2014年,卫生所和朋园研究生公寓落成投入使用,嘉定校区体育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增加嘉定校区工作津贴,改进后勤食堂服务,购买嘉定教师公寓,为嘉定校区教职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学校年度实现产业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上缴1.84亿元;同济产业综合水平在全国高校列前4位。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高校中的5家“双A”园区之一。校基金会共签署各类捐赠协议116份,到款8034万元。第一届“追求卓越奖励基金”完成评审工作,10位师生和校友获得“卓越奖”。

       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小学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中小学合作办学联席工作组会议机制建立,学校支持政策逐步到位。附属医院的转化医学研究成果大幅提升,并在集聚转化医学高层次人才方面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同济医院分院(校医院)应对突发疫情,保障校园公共卫生安全,推出院士健康咨询联系制、在校大学生住院绿色通道等举措,力求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重大事件与活动

      【四平路校区学生事务中心正式启用】1月14日,四平路校区学生事务中心正式启用。四平路校区学生事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将学生处、校团委及相关学生事务办理部门集约化合署办公,原来分散在行政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各处的就业咨询及事务办理、助学贷款业务、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帮困助学咨询、保险理赔、出国审批、学籍证明、创新创业咨询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事务现均可在事务中心大厅统一办理。

      【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1月24日上午,学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对2013年7月以来学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部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取得初步成效;开展专项治理,一些具体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突出建章立制,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学校党委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思想不疲、劲头不减、措施不软,坚持严格要求,加强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学校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IODP349航次成功实施】1月28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简称IODP349航次)从我国香港启航,前往南海探索四千米深海底的奥秘。同济七位教授随船参加此次科学考察。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学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春峰,学校兼职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共同担任。该航次在南海经历了62个日夜之后,于 3月30日结束。

      【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正式启动】3月31日,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揭牌仪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举行。佛罗伦萨校区是同济大学在海外设立的首个校区,由同济大学、意大利环境部、托斯卡纳大区政府和佛罗伦萨市政府四方协议共建。该校区作为同济大学在意大利的海外教育实践基地,旨在积极推动与当地企业及知名教育文化机构的合作,开设暑期学院、艺术学科学生春季学期、师资访学等教育项目,并积极组织各类设计艺术交流、研讨和展示活动,致力打造全球化教育开放平台。

      【多位教授荣获国际奖章、勋章】4月初,因在工程结构与系统可靠性理论方面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荣膺国际工程可靠性与结构随机动力学领域个人最高学术荣誉——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弗洛伊登瑟尔奖章”,成为该奖设立40年来首位获奖的亚洲学者。4月,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凭籍数十年来为保护众多中国历史城镇与建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美国获颁2014年“亨利•霍普•里德奖”,阮仪三教授是首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11月,校长裴钢院士被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授予芬兰狮子骑士军团指挥官勋章,以表彰他在促进中芬两国高校教育、创新和设计方面的杰出贡献,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龙玛丽为裴钢校长颁发勋章。

      【《同济大学章程》获得教育部核准】5月5日,《同济大学章程》获得教育部核准。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以来同济大学的首部章程,是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总宪章”,为依法治校提供依据。学校围绕章程建设,梳理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全校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首次颁发“卓越奖”】5月,“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首次颁发“卓越奖”,郑时龄院士、周怀阳教授等10位师生获奖。其中2人荣获卓越教师奖,2人荣获卓越服务奖,6人荣获卓越学生奖。“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的设立旨在大力推进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卓越奖”设卓越教师、卓越学生和卓越服务三类奖,每学年评颁一次。

      【近50国300余名学子共话“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主题为“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的“2014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学校开幕,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的300余名青年学子与会,共同聚焦“可持续发展教育”“食品与健康”“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四大重要议题,分享交流各自的最新实践与思考。大会于6月10日闭幕,发布了《2014全球青年同济宣言》。

      【中法科学家联手发现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分子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6月29日,由学校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疫苗研究所张青锋博士等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阿图尔·舍夫(Artur Scherf)教授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张青锋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论文揭示的成果是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能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调控因子——“PfRNase II”,从而为这一高致死性疟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治疗靶点。

      【同济与港台高校首次举办“联合大学”】7月6日,由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共同主办,为期10天的“2014年联合大学(暑期•上海)”在学校开学,四所高校分别开设的四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开放式特色通识选修课程包同时开讲。来自上述四所高校的411名在读本科学子入学上课,澳门大学8名学生也受邀参加联合大学课程学习。两岸四地高校本科学子同堂上课,相互学习,所获学分互认。

      【学校面向2014级新生增设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月,2014级新生入学后,学校面向2014级本科生新增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别为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化学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至此学校已开设12个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推出200辆校园公益自行车 倡导师生绿色出行】9月6日,同济大学2014级本科新生报到入学当天,学校在四平路校区推出首批200辆经由废旧自行车翻新再利用的公益自行车。师生只需凭个人校园一卡通即可免费借用一辆公共自行车,在校园内绿色、低碳出行。活动甫一推出便吸引了众多新学子前来借用,成为同济园又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同济领衔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入选“2011计划”】10月21日,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揭晓,全国共2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同济大学领衔,联合一批国内外相关高校、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

      【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喜迎百年华诞】11月8日,作为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的杰出代表、同济大学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迎来创建100周年。学校举办了以“百年土木、继往开来”为主题的一系列学术和文化活动,海内外校友齐聚母校,共庆土木系科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百年来,同济土木系科累计培养4万余名优秀专业人才,为中国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及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同济学生社会实践迎来三十周年】11月11日,“同行实践风雨路,忆济青春三十年”同济大学社会实践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三十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组建实践团队超过5万支,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累积参与师生近百万人次;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城市建设进程,围绕学校“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八大特色社会实践序列,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项目奖。

      【学校学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白血病患者】12月5日,学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赵逸凡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以爱心和勇气为一名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他也是最近3年中学校医学院学子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裴钢校长向赵逸凡致函慰问,对他的这一善举表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