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校概况
索取号:G0030105003-2011-0001   发表时间:2011-03-08 
        2010年,同济大学基本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及《“985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0-2013年)》的编写,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学校现有直属院(系)33个,附属医院6所。在职教职工6264人,其中专任教师32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48人、副教授95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25人、硕士学位的教师785人。全校各类学生总数79036人,其中研究生24636人、本专科生19890人、成教学生12321人、留学生2978人、网络学生19211人。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4678人,研究生7206人,其中硕士生6375人,博士生831人。

        一、服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绩斐然。1、先后承担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项目170余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余项,并开展后世博的研究工作。上海世博会共有10多项总负责任务,学校承担其中的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等8项总负责任务;在世博会各场馆中,主持设计6个联合馆、29个租赁馆,合作设计英国馆、法国馆等9个外国国家馆,还完成12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监理。主持研发的173辆燃料电池车实现园区内交通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自主研发的净水组合工艺为园区直饮水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吴志强、李光明获得“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2、共有5600余名世博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其中,200多名志愿者、20多个集体获得市级以上表彰。3、附属东方医院被上海市认定为世博事务协调局唯一保障机构,承担并完成世博园A片区和所有世博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障重任,是最早进入、最晚撤出的医疗机构;学校成立的“关注世博工人青年医疗服务队”成为上海高校首支服务世博的医疗队;附属同济医院的世博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服务世博的一支重要力量。4、参与组织涉博大型国际合作活动10多场,接待外宾6663人,参加3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的世博场馆活动。

        二、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1、“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形成双学位培养规模,提高联合培养人才质量和水平”2个项目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2、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在土木工程等15个专业实施“4+M+3”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多样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着手构建学校与中学、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联盟。3、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共同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招生、培养、文化等全方位、渐进式的合作与交流,启动2011年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工作。4、与国内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8所高校和12所欧洲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学校共同组成“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促进中欧工程教育专业互认。5、着手构建国际化办学工作架构和网络,启动本科教学模块化试点工作,重点推进中法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联合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和中芬中心“移动课堂”项目。推进硕士生英文班项目,并依托联合国、政府间和校际合作项目,不断拓宽联合培养、对等交换学生等多形式的双学位培养合作。6、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近50家单位开展卓越人才联合培养研讨,达成卓越人才培养合作共识,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面向22个省市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首次在上海试点实施学生自荐和中学校长直荐;采用笔试加综合素质面试选拔方式的省份扩展到辽宁等10个省市。8、实施同济大学2010级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形成层次清晰、模式多样、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9、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当年新增硕士招生计划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按不低于5%-10%的比例压缩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汽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等学院和专业参加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0、获国家级特色专业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分别有66和10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资助;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0人次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省、市一等奖和国家级二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光电设计大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世博专项)等赛事上,都取得好成绩。11、2010届毕业生共有8653人,截至12月10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20%。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建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7个增加到25个,从原有的理、工、管理3个门类扩展到理、工、管理、医、经济、文、法、哲学等8个门类。3、通过“211工程”三期中期检查,各重点学科建设均达到预期的阶段性目标。4、通过教育部、财政部、上海市组织的“985工程”二期验收。全面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的规划论证与实施工作。5、各附属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相继成立;附属东方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实现属地化管理,外科医疗教学大楼开工;附属口腔医院调整院内空间,加大对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投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出台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2、实施“同济大学青年英才系列计划”。首次评选出培育计划人选81名,优青计划人选45名,骨干计划人选27人,攀登计划人选23人。3、继续实施正、副高职务的岗位全球招聘,共有478人应聘,经筛选后的校外正式应聘人员83人,其中39人来自海外。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跃上新水平。1、制订和发布一系列科研特区实施办法,成立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同时启动下属的转化医学、海洋、环境、基础科学、智能感知网、智能交通等6个专业高等研究院,加之上年成立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至此,学校专业高等研究院达7个。2、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4位教授受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列全国高校第三。至此,学校“973”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有10位。此外承担“863”项目45项、国家重大专项39项、国家支撑项目49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23项,总计合同金额超过2.4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2项,同比增长35.3%,列全国第十五,批准经费9932.5万,同比增长63%。获批项目中包括重点项目6项、重大研究计划7项,1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由汪品先院士领衔的基金委重大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1.5亿)获准立项,办公室落户同济大学。学校科研到款10.1亿元,其中纵向到款7.67亿元,同比增长9%。3、一批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的评估验收,特别是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A”。以汪品先院士领衔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批复筹建并揭牌。4、与江西省、济宁、长沙、宁波、无锡等地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完成注册;同济大学丽水研究院揭牌;与普陀区合作共建“同济大学中国物流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同济大学科技园沪西园区。与一汽大众、奥迪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贵州神奇制药、山东荣昌制药共建研发平台;与新奥集团共建嘉定校区生态园;沈祖炎院士与南通建筑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与振华重工、申通等多家企业合作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多个产业战略联盟。共签订100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课题36项,合同总额5867.3万元。5、获得教育部2010年度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15项等。3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校长裴钢院士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项海帆院士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个人最高荣誉奖Robert H Scanlan奖;范立础院士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3项主持、3项参与),其中范立础院士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学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首席教授克劳斯·托普弗博士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4项,自然科学奖1项;主持获得21项和参与获得23项上海市奖。申请专利631 项,其中发明专利511项;授权专利364项,其中发明专利274项。SCI收录论文859篇、EI收录1374篇,同比增长显著。陈鸿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15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6人获上海市学科带头人、浦江、曙光等各项人才计划。

        六、国际合作与对外联络发展工作有进展。1、服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确定100所各国重点合作大学、3个双学位和学生交流计划。在全国高校外事工作中率先提出“模块化专家引进”。2、留学生规模创新高,全年留学生3700多人,预科学院结业考试通过率达86%,全国排名第二。3、校领导出席联合国人居署伙伴大学圆桌会议、会见德国新任总统,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海市高校领导会议、联合国学术影响力论坛等多个重要会议上作主旨发言。授予德国教研部长沙万同济大学名誉博士;授予联合国人居署署长安娜博士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UNESCO总干事博科娃等13位著名人士在同济“大师讲坛”作报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并推举学校分管副校长、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担任理事会主席。学校获得的国家外专局项目数名列前茅,经费增幅超过100万元,增幅列全国高校第一。4、筹备建立联合中德学院和中德工程学院的“中德学部”。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创建学校第7个平台学院——“中芬中心”。5、400多名师生赴港澳台地区开展合作和交流,来访交流人数3612人。与港澳台企业和基金会合作紧密,光华基金第二期资助金到账,累计5000多万元。6、截至上年11月底,共接待来访外宾9446人,主办或协办国际会议/双边会议45次,新签/续签合作协议50个,聘请长期外国专家91人,短期专家1440人。学生访学比例从上一年度的15.5%增加到17.5%;教师出境1752人次;组织学校重要出访团组20多次。7、签署各类捐赠协议63份,协议捐赠金额约5300万元。到款捐赠约6300万元,同比增长46.7%。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奖助学、建设等方面的资金约3600万,同比增长50%。

        七、推进学校管理和节约型校园建设。1、全校师生员工基本信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实时共享;科技系统的论文、著作等模块改变原来分散管理的状态;设备系统完善设备申请、采购、验收、入库的全过程管理;启用网上报销系统、网上教代会提案系统、网上干部考评系统和新版研究生选课模块等。2、图书馆推出新闻、数据库信息定制和邮件推送服务。学校图书馆成为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成员单位。3、截至上年10月31日,校办产业共实现收入27.68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41.4%;上缴5547万元,同比增长16.4%。在中国工业博览会获得8个奖项。继续推进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与杨浦区政府联手开发“上海国际设计一场”。4、同济大厦A楼、建筑城规学院D楼改造、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嘉定校区传播与艺术学院大楼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竣工;巴士一汽地块中的设计创意学院大楼、停车库改建为设计院项目、四平路过街地道、嘉定校园节能生态园等项目正在施工。即将开工建设的工程有设计一场项目、彰武路学生公寓、四平路体育场馆、嘉定留学生及专家公寓等。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整体搬迁。完成2000年12月31日之前进校教职工的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向7900人发放6.28亿元补贴。6、接收来自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九江学院、宜宾学院的15位挂职干部和30位进修教师。对口帮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地震灾后重建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重点承担都江堰市的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生产流通的恢复与建设等科技帮扶援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同济大学都江堰规划设计产业基地”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分院”挂牌。8月,由学校规划设计的都江堰“壹街区”竣工;12月,主持设计的名为“裂缝”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开工建设。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第一时间组成“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震后房屋评估。全校师生为玉树灾区捐款近100万元。 7、进一步加大节约用电的力度,着手制订相关的有偿用能机制。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鉴定验收,实现各校区远程连接、实时自动采集能耗数据。嘉定校区通过上海市教委、市水务局组织的节水型示范校区的验收;学校节水志愿者获“上海市优秀节水志愿者队伍”称号。学校学生自行组团设计的太阳能竹屋,受邀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2010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