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学校概况 |
索取号:G0030105003-2013-0001 发表时间:2013-03-26 |
2012年,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卓越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全面推进落实同济大学“十二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统筹谋划、凸显特色、协同创新,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校现有直属院(系)37个,74个本科专业,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流动站,另有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和上海市重点学科19个;有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8个,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8个。“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516人,其中本科生18986人,专科生29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52人,攻读学位留学生2180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500人,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14411人。2012年,招收研究生5245人,其中硕士生4346人,博士生899人;普通本、专科生4464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6403人,其中专任教师3141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人员904人,副高职人员138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164万余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和科学馆、体育场、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图书馆藏书量达420万余册,数字化图书资源的数量与支撑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学校还拥有6家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附属医院以及1家出版社。 一、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1、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2012年,学校深入梳理和分析章程总体框架、学校管理体制、办学理念与目标等重要内容,完成《同济大学章程》初稿。 2012年9月,学校被遴选为“教育部章程建设试点高校”,并纳入教育规划纲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项目。 2、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结合工程教育改革,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形成双学位培养规模,提高联合培养人才质量和水平”项目以双学位为抓手,凸显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大力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试点学院着力于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探索和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成本测算和薪酬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多元化自主招生方案,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3、圆满完成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纪念,共谋同济发展 学校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本着“开放、交流、简朴、务实”的原则,举办了以5个主题日和1台晚会为核心的校庆系列活动,全面回顾同济工程教育百年历程,集中展示教学、科研、文化和国际合作等领域的成果和特色,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共同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 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完善大类招生和优质生源工程,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性化招生模式。 在全国102所知名中学建立卓越大学生源基地,与12所知名高中开展“苗圃计划”合作,切实推进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完成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工作。 启动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持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制订《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推进博士生选拔制度改革,深化资格审核制试点,提前启动大学生夏令营、直博生培养和科研训练前置计划。修订博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规定;试行导师岗位资格认定和评审制度改革。 2、高等教育专项改革持续推进,坚持“一拔尖、三卓越”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 2012年,38名新生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学习;208名新生进入8个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习。建筑学等17个专业被批准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项试点;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获批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对23门公共基础课程和150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实施“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式”综合改革;启动第二批双语教学团队、全英语课程及课程包建设;实施完成第二批13个学院的50个小班化教室建设;3门课程被批准为“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门课程列入国家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名单;计有22种、40册教材入选首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门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12年,累计立项建设3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25本研究生教材和10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建设项目。 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拓展校企合作,“985三期”实验室教学建设计划全面推进,获追加经费1000万,第二轮“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条件建设”启动,全面实施各学科实验教改和精品实验项目建设。建设同济大学工程实践中心,新建校外实习基地78个,基地总数达298个。 3、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组织5000余名师生参加在全国100多个地点的假期社会实践,800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460多个专项志愿服务。 编制《同济大学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体系实施方案》。新设立同济接力基金,首批资金5000万元。2012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项,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70项。土木工程学院被批准为首批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基地,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授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之一。承办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面宣传展示学校发展建设成果与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获2金、1银、2个单项奖,总成绩并列全国第一。 2012年,学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38人次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26人次获省部级一等奖的佳绩。“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建设联盟”在学校成立;校运动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荣获1金3银1铜的佳绩。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足球、游泳、田径、健美操项目中表现突出,获13金7银1铜,综合排名第4,再捧“校长杯”;男足获“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联赛亚军;以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优异成绩,学校获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四部委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成功当选中国大学生体协游泳和足球分会主席挂靠单位。 (二)推动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估,提高人才工作质量与水平;发挥院系人才工作积极性,推进青年人才工作上新台阶。 2012年,陈义汉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孙立军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专业高等研究院的科研创新团队发展到58个,专职科研人员90余名。 2、建立岗位考核机制,强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有序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工作,开展新教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教学法培训等各种培训,建设教师职业发展、在岗培训和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制定实施《同济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务任期考核及续聘暂行办法》和《同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系统建立专技岗位职务考核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岗位职务考核与聘任工作。 3、优化和整合学科资源,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的建设。 2012年,学校组建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职教学院等平台成立中德学部。 学校有40个学科参加教育部评估,并自设目录外知识产权和工业工程2个二级学科。17个一级学科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完善“学科发展监测分析系统”平台,制定《同济大学院系“985工程”三期建设绩效管理试行办法(讨论稿)》,初步形成“985工程”三期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顺利通过“211工程”三期国家和上海市验收。 (三)科研攻关重点领域和突破方向,促进科研内涵式发展,服务社会。 1、全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相关工作,稳步推进平台与基地建设。 由学校牵头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列入首批上海市知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并申报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与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和“国家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道路与交通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在交通部评估中获得好评;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评估获优。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大成就奖。新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保持良好势头,科研成果产出数量稳步增长。 2012年,学校新增4位国家973(含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去年增长63%;其中,医学和生命学科获批项目大幅增加,约占总数37%。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 2012年,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并获批成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太仓、常熟分中心先后成立,成为推进产学研工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学校 2个项目获得大会铜奖,获得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文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共获得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邓小平理论优秀成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10项,获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四)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 2012年,学校109名研究生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学生海外访学2500人次,教师海外交流2230人次;“模块化引智计划”已完成300多名专家的短期教学,制定外籍青年教授聘任试点暂行办法,成功申报1个新的国家“111引智基地”;获批15个国家外专局首设的“高端短期专家”,居全国高校之首。留学生总数位列全国第十,学位学历生为第六,其中研究生为全国第四。 学生赴港澳台地区开展学术交流571人次,长期交换生占31%;完成教育部对港重点交流项目2个、对台项目1个;与台湾师范大学等3校签署合作协议;成立逢甲大学和世新大学驻同济联络办公室、同济大学驻香港理工大学和驻世新大学联络办公室;举办“逢甲大学日”和“世新大学日”;在逢甲大学举办“同济大学日”。 举办柏林工大“同济日”,同济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日”和“米兰日”;教育部德国国别研究基地落户学校;以同济大学为中方技术牵头单位的“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合作项目”在学校正式启动;完<成中欧>博士生院申报工作;举行“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研讨会,并签署工学领域的研究生交流协议,共同开展<国际>博士后项目;与美国乔治亚理工签署建筑领域硕士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展建筑领域的博士双学位项目。 中德工程学院成为上海市首批8个“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之一;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在米兰举办“中国设计创新展”,启动“同济-佛罗伦萨海外校区项目”,积极参与“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项目;举办“同济大学创新快车”和芬兰革新设计周。 (五)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和平台,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稳步提升 创建“五星示范校友会”,引导校友组织健康发展;新注册杭州、新疆校友会;首次尝试“海外校友子女夏令营”,在新加坡成立首个“同济大学海外服务中心”。设立“校友公益基金”和 “校友帮困基金”;引导校友主动参与人才培养“选”、“育”、“迎”、“跟”全过程,紧密地方校友会与优秀中学的联系,举行“学长恳谈会”,设立“新生奖助学金”,28个校友会集中到校迎新,留德归国学友联谊会与“百优”项目签约担任“1+1”校友导师。 校董事会、基金会完成增补工作。签署捐赠协议105份,协议金额约9600万元,到款约5600万元,用于学校奖助学、发展建设的金额约3500万。学校社会捐赠奖教金、奖学金增至86项。学院(部门)基金达到13个,校院二级基金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创新完善合作模式,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与宁波市、烟台市、虹口区、新疆库尔勒、中国路桥、中国商飞、复星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与福建、太仓、襄阳等地合作,完成《同济大学校地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草案)》,规范校地校企合作程序,推动合作取得实效。截至10月底,共实现产业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7%。学校产业年度报告连续4年被教育部评为A级(最高级)。 持续向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等受援院校输出优质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接收11位挂职干部、41位进修教师、63名联培本科生和12位定培博士生。成功举办井冈山大学第三届“同济学术周”。 (六)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1、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学校扎实推进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中提出的重点项目建设。制作完成《同济名片》,成立“同济文化研究会”,实施嘉定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工程(第二期),继续推进学院、学科文化专项建设。 同济古籍与特藏文献研究室一期建成开放,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同济文化研究会揭牌成立;学校主页全新改版,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制作完成《同济名片》。举办以“感受德国文化”和“走近印度”为主题的立体阅读,在卓越联盟9校和湖南大学开通“图书馆知识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图书馆的文化育人水平。。加强各类档案的征集管理,首次实现OA系统文件和房产档案归档,开展老校友口述实录采访,馆藏档案突破20万卷。 艺术节期间,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共上演各类活动60余场,直接参与人次超过50000人次。 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同济大学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 2、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 学校开设70门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包括《低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等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类核心课程。启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确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在环境管理、绿色建筑、交通、现代农业、环境法、国际关系、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设计创意等8个学科开设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辅修专业,首批近300名学生参加辅修。 成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和秘书处,作为中国大陆唯一高校成为“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成员,并获得国际可持续校园杰出奖。在2012年度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上,学校作品“复合生态屋”获得2个单项第三名;42国400名学子相聚同济,参加“2012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共同探讨绿色经济。 与意大利环境部共同筹建中意可持续发展中心;与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签署《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合作备忘录》;主编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通过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发布《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崇明生态岛碳源碳汇核算研究报告》,分别给出国家、社会、崇明岛的“碳情况”研究成果,彰显大学的生态责任和人文关怀。 着力构建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加强网格巡控,创建“平安校园”。编制《同济大学校园安全手册》,促进安全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学校获评“2010-2011年度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3、加强办学支撑条件建设。 实验教学系统、OA系统、信息门户、邮件系统、人事系统、流媒体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得到更新完善;基本实现无线网全覆盖,成为上海高校中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无线网。设备及家具采购论证及招投标基本实现网上全程监控。市区校三方联动,2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仪器实现网络协作共享。 四平路过街地道开通;设计创意学院大楼、四平路体育馆、嘉定学生宿舍和专家公寓开工建设;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二期、嘉定体育中心和卫生所开工在即;海洋科技中心临港基地建设正在推进;教学北楼、一二九礼堂、测绘楼、化学楼、彰武路卓越基地等实施修缮改造;嘉定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生物质能源独立循环实验用房、轨道交通综合信号测试平台竣工,其中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