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资助育人体系简介(2021年版) |
索取号:G0030604005-2020-0002 作者:学生处 发表时间:2021-08-01 |
同济大学资助育人体系简介 为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济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脚人才培养,积极整合开拓校内外资源,探索培育品牌资助育人项目,搭建了发展型、成长型资助育人平台,满足学生学业、技能、素质、能力等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多维度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个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大发展需求:经济保障、身心健康、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理想追求 三级资助维度:经济型资助筑牢生活保障、发展型资助实现素质培养、成长型资助强化能力提升 一、经济型资助筑牢生活保障 (一)目标:经济型资助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物质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通过“奖、助、勤、贷、补、免、偿”多元资助体系满足学生的基本经济保障需求。 (二)形式 1.智慧型精准资助 精准认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物质生活水平为主,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认定流程,扩大资助政策宣传,让认定工作更公正、透明。 精准帮扶——在新生入校接待、资助业务宣传培训和集中办理、奖助学金消费引导等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便利服务。拓展帮扶渠道,通过寒暑假温情家访等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帮扶。结合受助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发展薄弱环节,构建系列形式多样的资助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竞争意识,发挥自身主体性。 2.暖心型隐性资助 通过辅导员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实施知心关怀,深入学生掌握真实情况,以便为困难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对学生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消费能力,通过“送温暖充一卡通”、“冬日暖阳送棉衣”等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隐形帮助”。 二、发展型资助实现素质培养 (一)目标:发展型资助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综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心理、能力等“多维贫困”问题,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形式 学校每年开办新生骨干训练营和新生成长训练营,引导新生提前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通过青年责任、理想信念、学业启航和志愿奉献等活动主题的开展,加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每年举办“励志之星”评选和“学生颁奖典礼”,发掘学校励志成才和卓越典型,通过风采展示、专题报告会、企业参访、出境游学等方式,发挥卓越学生的辐射引领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家访、受助学生团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馈社会,培养同济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1.感恩教育:开展以“助学 筑梦 铸人”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包括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微视频比赛等。利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如积极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同心济世,筑梦中华”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系列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各类奖学金获得者赴全国多省、市、县,在高中母校、县级资助中心、当地贫困家庭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公益服务、入户走访,调研当地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为学生资助政策建言献策,将社会的关爱反哺社会,造福家乡。 2.诚信教育:围绕“立德树人” 的主线,开展“十个一”诚信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包括:一场宣传展、一次座谈会、一篇诚信文、一封倡议书、一场签名会、一首三行诗、一场知识赛、一个小视频、一张宣传画、一次诚信行等。 3.慈善教育:通过校内外慈善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慈善教育。校内主要依托慈善爱心屋、爱心公益亭等,举办爱心家教、爱心义卖、图书漂流、公益慢跑捐赠等活动,为学生的慈善活动提供平台。学校在周边各敬老院、阳光之家、孤儿院、民工子弟学校等建立校外慈善教育基地,举办“金色晚年”慰问老人、“科普知识进社区”常识宣讲以及名人故居志愿讲解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回报社会。 4.励志教育:通过同济大学“励志之星”、“追求卓越奖”等评选项目,寻觅校园中励志青春的榜样,通过追踪他们的发展事迹在校园里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成长型资助强化能力提升 (一)目标:成长型资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成才、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实际需求,强化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理想追求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实现受助学生和整个资助育人过程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形式 1.国情认知引导: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加强受助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通过举办“党团知识竞赛”、“中国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受助学生的国情认知水平。利用“三下乡”、党团日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社区调研,加深对社情、民情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学习能力提升:针对受助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的现象,依托助学服务义工队开展高等数学辅导班、基础科目答疑、政治小论文辅导、一对一学业帮助、学长交流会等学业帮扶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同学提升学业水平。 3.兴趣特长培育:贫困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参加有利于提高自身技能的校外培训。学校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外文化交流平台,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多的g文艺欣赏、体育健身活动机会,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高雅志趣。 4.职业技能拓展:与校外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基地提供不同的学习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有效空间。同时,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与学生就业实习相接轨,通过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培训、面试礼仪培训及ps制作培训等培训会以及“一战到底”就业模拟比赛、暑期招聘会、专题系列招聘会等活动,为服务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作出贡献。 5.海外交流交换:支持品学兼优、特别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我校在读全日制大学生公派赴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参加交流与学习,以及参加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等,提供国际交流奖助金。 6.创新创业实践:通过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知名企业校友为受助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类专题讲座、交流和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设计活动和比赛。组织受助学生到各大知名高校创新创业基地交流座谈、到知名企业参访实践等。另外,助学服务中心依托其各部门职能分工,加强学生管理团队建设,培养受助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