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2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索取号:G0030305001-2023-0001   发表时间:2023-01-31 
同济大学2022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2022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我校师生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增强恪守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规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济大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组织管理
      强化依法治校,推进伦理治理。完善学校学术治理体系建设,完成科技伦理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工作规程的制定及发布,积极推进《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同济大学二级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规程》两个规范性发文的起草,进一步加强学校对二级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育人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在《同济大学研究生学科责任岗位、本科生专业责任岗位、本研课程责任岗位实施意见》的文件指导下,扎实推进学院制定三类责任岗位的实施方案,完成三批责任岗位聘任工作。组织召开交流会,形成一套符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责任岗位实施方案,强化各学院在三类责任岗位的实施与管理。
      融合诚信教育,建立保障机制。以“教育防范为主、惩戒处罚为辅”为指导思想,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将学风和学术诚信建设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识别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二、选树优秀典型标杆,彰显榜样示范力量
      院士专家齐助力,精准把脉开良方。举办“大师讲坛”、“同舟讲堂”、“院士与萌新面对面”、“走进专业畅谈”等系列活动,邀请院士、专家举行主旨报告会、学术讲堂、专题访谈、“对话大家”等“思政大课”,突出科学家的自律意识和自我道德养成教育,用他们治学报国、授业立德的奋斗经历为新生成长赋能。
      发挥朋辈优势,强化示范激励。定期举办“朋辈论坛”系列讲座活动,开展“学术之星”的评选工作,遴选优秀学长学姐组建朋辈导师联盟,构建朋辈关爱机制,开设“学长学姐说”、“勤学加油站”、“学长组领跑陪跑”等系列品牌活动。举办国奖获得者、追求卓越奖获得者、学术先锋、学术之星等优秀大学生的朋辈报告会、经验分享会等。
      建立骨干队伍,发挥引领作用。评选表彰“学风优良班级”“团结凝聚班级”“杰出管理班级”“书香文化班级”等模范班级,对标争先共同进步。
      鼓励学术创新,引导争先创优。持续开展研究生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和评选工程。2022年我校获得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获奖篇数较前一年(6篇)增长130%;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对标争先”项目建设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优良学风班评选、五育班级创建,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依托学生社区,开展社区文化节“一楼一品”创建、“一屋济室”十佳寝室评选等系列活动;以课题组、实验室等“导学团队”为单位,创建导学思政征文、最美实验室风采展示、素质拓展、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
三、深入广泛推进宣传,不断筑牢思想根基
      多个平台联动,丰富活动形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展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媒体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科技,拓展科普宣传领域,丰富科普宣传模式。深化学风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新时代同济文化为引领,将科学道德培育、科学家精神培育、学术规范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在新生教育主题讲座及日常教育中广泛开展诚信宣讲,通过案例教育让每一位新生形成底线思维,增强诚信意识。诚信教育相关主题活动覆盖全体新生。召开第二届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作风和学风建设。
      发扬优良传统,夯实文化基础。打造了以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为代表的“同济三部曲”等校园文化育人产品指导青年学子自觉涵养优良学风。
发挥学科优势,加强联通融合。依托“博思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工作坊、主题展览等活动。开展“青春会客厅”“朋辈讲堂”“嘉园讲坛”“济图讲堂”等活动讲座,邀请各界大咖与朋辈学霸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心灵间的互动,培养成长土壤,引领科学文化风尚。此外,充分发挥同济高等讲堂的引领作用,剖析学术研究过程中常见的学术诚信、学术规范问题,讲解科研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规范。
四、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优化学术质控体系
      严格选拔标准,加强道德考量。在研究生的招生选拔环节,强调思想道德考核。建立基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德育”管理的退出机制。
加强导师培训,提高育人水平。研究生院制定了全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新聘导师上岗培训交流计划表,并将新聘导师参加培训作为招生资格必备条件之一,从制度上加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和履职尽责的担当要求。
      融合学术教育,优化培养体系。升级原学术规范测试系统,建设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在大类导论课授课内容中融入论文学术规范要求,引导新生从大一阶段逐步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在作业管理中引入知网查重系统,有效降低课程作业抄袭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构建可量化、可追踪、多维度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五、创设优良学风环境,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推进社校合作育人,多方搭建实践基地。与上海市科技团工委共同启动“百+”科创育人实践基地,为青年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持续构筑实践育人共同体。创业谷联合科技园孵化器、学生科协搭建以“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为核心的科创孵化模式,完成第21、22期创新创业项目招募,共有30余项项目成功入驻,涵盖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科技教育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彰显以赛促创培育的突出成效。发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多方联动开展“VVTalk”品牌活动、“GOOD”号参访专项活动、“杨浦创新人才训练营”、 GESS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 等活动,与国内外创业青年深度交流,形成协同培养的同济创新创业网络。
      探索创新育人路径,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多场“创新X计划”系列活动,自去年我校启动本届“挑战杯”校内赛事选拔以来,共计仅500支团队报名,覆盖3000多位学生参赛,获得市级金奖8项、银奖7项、铜奖4项,6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角逐金银奖。
六、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建设
      加强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组织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在线学习与测试,梳理“常见易犯”学术不端行为,开展学术规范宣讲,加大考风考纪教育力度,定期通报学术失范、学习学术违纪情况,开展科学道德建设与学术不端警示教育,加大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力度,根据《同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与工作规范》,对导师招生资格考核认定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加强学术诚信宣传和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专项活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发挥警醒警示作用,营造优良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