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21年度学风建设工作总结
索取号:G0030105004-2022-0001   发表时间:2022-01-31 

        2021年,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指示精神及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意识,营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生态,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 选树优秀模范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发挥导师导学作用。基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自2019级新生起实行两级本科生导师制。一年级新生实施以通识教育、学业指导、专业引导为主的新生导师制,2020年同济大学遴选600多名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为2020级新生担任导师;二年级至四年级(五年级)学生进入各专业学院学习,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实施学院导师制。
        发挥朋辈互助效能,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组建了一支由120余名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或上海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组成的“朋辈导师人才库”,至今已为400余名本科生开展一对一的学业咨询;开设特色品牌活动,举办“王牌辅导班”“学霸讲堂”“济学外语”“济学读书会”“济济一堂”“研路同行”等学习活动90余场;搭建学业发展辅导平台,完善“网上学业中心”平台,利用“同济大学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学业活动发布与学业资源对接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场地、活动预约的一键式智能化管理,推动了学业帮扶资源更广泛的覆盖;开展“知识共享+”专项活动,整理和收集高数、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阅读等方面的资料,通过学习委员微信群平台分享给全校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共享、发展、互助、和谐的优良学习氛围;学生科协2021年在校内开展7次星济论坛活动,超过500名同学参与,共邀请十余位校内外优秀的专家、教授、学子跟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科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自首届“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共吸引来自各个学院的近百位优秀本科生参与,评选出30余位本科生“学术之星”,逾30万人为“学术之星”助威。通过大学生报告会、学术先锋评选,以先进典型成长成才经历鼓舞和感染研究生,充分发挥朋辈先进典型的“酵母”作用;遴选优秀学生组成“优秀大学生报告团”,举办第十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优秀大学生报告会;整理汇编10年间60位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演讲实录,出版发行《榜样的力量》,生动讲述青年成长之路。举办2021年研究生学术评比赛事“学术先锋”,评选出品学兼优、在同济大学研究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学术先锋”,展示我校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扬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的学术精神。

 

二、强化科学道德滋养,凝聚核心价值共识

        强化制度保障,夯实育人根基。完善健全教育教学基层组织,明晰学风建设主体责任主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教学基层组织,压实人才培养相关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中学术和教学组织负责人作用,学校设置学科专业责任岗位、专业责任岗位、课程责任岗位制度的“三类责任岗位”,使学风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责任主体更为明晰,落实更加到位、具体。
        聚焦思想引领,提升科研素养。统筹推进“立德树人”行动计划,围绕研究生校风学风养成行动,抓住教育契机和重要节点,着力固本培元,铸魂育人。把握研究生新生入学契机,拓展研究生入学教育内涵,面向全体研究举办“新生第一课”;面向各学院印发研究生新生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将理论素养、学术能力、校园文化、安全素养、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搭建全方位教育体系,帮助研究生扣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深入推进培训,广泛开展宣讲。举办“同舟讲坛”“青春会客厅”系列讲座近20场,获得4000余人次聆听,引导广大同学不断增强“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营造校内浓郁的学术氛围。枫林讲坛、嘉园讲坛系列讲座聚焦文献检索、论文开题等研究生关心关注的共同需求和普遍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图书馆专职教师与同学分享经验、解答疑惑。举办博士生午餐沙龙,借助轻松愉快的沙龙环境,通过师生对话、朋辈交流等不同形式,组织博士研究生共同就学术研究、职业规划、身心健康、权益诉求等议题展开探讨,搭建起联系各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平台。
        创新活动形式,营造学术氛围。开展“济习妙妙屋”自习室打卡活动,鼓励和倡导同学们乐学勤学;开展“济书集”书籍漂流活动,1000多册闲置书籍得到流转共享;开展“嘉课行”优质选修课程推荐,让经典课程走进同学视野,着力于在同学们当中厚植科学精、人文关怀的深厚底蕴;夯实“校-院-学生社区”学业帮扶三级体系建设,开展“同舟-助飞”学业帮扶计划,召开学习委员大会,打造形成了“数学外卖”“给力加油站”“菁英计划”“万物皆数”等学院学业帮扶品牌项目。

 

三、强化学术诚信教育,构建优良学术生态

        通过构建“思想引领育学风、学术交流促学风、典型标杆树学风、服务帮扶助学风”六位一体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模式,扎实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生态。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将学术诚信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长效诚信教育保障机制,将学术行为规范列入新生教育主题讲座及研究生日常公共讲座,学校层面累计举办学术诚信讲座五十余次,学院层面分学科专业讲授,并将其纳入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必修环节;研究撰写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严惩学术不端,发挥警示作用。建立覆盖所有研究生和导师的学风建设体系。开展全校导师培训交流会,将研究生学风建设内容纳入学校导师工作制度体系。通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处理制度来引导研究生和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建立了学术不端案例库,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影响力。编制了数百道测试题题库,全面测试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理解和判断,并开发网上考查系统。
        加强过程管理,优化质控体系。强化研究生招生环节和中期考察环节的思想道德考核;开展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和评选工程,每年评选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成果,在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启动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工程;在原有的“同济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考查系统”模块,每位研究生必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网上考查。

 

四、激发学风建设之力,开拓科研育人之路

        为弘扬科学精神,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从2019年起设立“大师讲坛”,定期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走进学校,与教师和研究生面对面探讨研究方法,分享学术人生,启迪人生智慧。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林国强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中药传承精华的融合与创新》的精彩讲座,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诠释了要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鼓励我校师生弘扬科学精神,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面向全体在校硕博研究生的“博思”论坛项目,倡导博学勤思,累计支持27个学院的61个项目,引领研究生形成全面、专业、深入、创新的研究理念。
        学生科协举办了5次科“迹”行活动,带领超过三百位同学走进校内重点实验室感受科研工作、参观校外优秀企业了解行业前沿信息。筹办了以“漫步浩瀚科学之海,触摸璀璨真理之星”为主题的“科技游园会”活动,现场吸引3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学生科协在校内大力开展挑战杯活动,吸引了超过31个学院共270个科研项目参加,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同济大学斩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优异的成绩捧得“优胜杯”。